語言是溝通的橋梁,更是鄉村振興的“金鑰匙”。中北大學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學院黨員先鋒隊暑期實踐團在岢嵐縣的推普行動,將普通話推廣與鄉村發展需求深度綁定,讓“標準音”成為激活鄉村活力、連接廣闊市場的催化劑。
一、慢火車廂的“移動推普課堂” 7月8日,4616次公益性“慢火車”變身為推普主陣地。實踐團志愿者針對忻州方言中前后鼻音、平翹舌不分等難點,設計繞口令、AI糾音測評等趣味互動,更分享了云南阿姨靠普通話直播賣菌增收十倍的案例。“一句普通話,能拉近距離,更能打開銷路。”志愿者的講解讓乘客們明白,這列“慢火車”不僅運貨物,更在傳遞能致富的“語言密碼”,青春智慧架設的“語言橋梁”,正為鄉村振興注入新動能。
二、宋家溝的“推普振興鏈” 在鄉村振興樣本宋家溝村,推普行動成為連接城鄉、夯實產業的紐帶。隊員們走進農家院落,用普通話幫老人解讀惠民政策,教孩子們用標準音講述面塑非遺故事。“以前說方言,外地客商聽不懂咱的沙棘果好,現在能用普通話講清楚,訂單都多了。”村功能食品公司負責人的話,印證了推普的價值——語言暢通了,特色產業的“故事”才能傳得更遠,“綠水青山”轉化為“金山銀山”的通道才更順暢。
三、少兒托管班的“推普+編程”賦能 “你好,岢嵐!”當東城、西城及廣惠園社區的孩子們齊聲說出這句話時,屏幕上的編程貓同步“跟讀”標準發音。實踐團推出的“推普+編程”課程,既系統糾正忻州方言的發音難點,又通過Scratch編程讓孩子們在制作游戲中鞏固普通話。“孩子不僅說得更標準,還學會了編程,這是給他們未來的‘雙份禮物’。”社區家長的點贊,道出了推普從娃娃抓起的長遠意義——培養能說標準話、掌握新技能的鄉村新生代。
四、直播間里的“普通話致富經” 鄉村e鎮公共服務中心的直播間內,沙棘汁、柏籽羊肉等特產等待“出山”。但中心負責人坦言,“主播普通話不標準,影響流量推廣”是最大瓶頸。隊員劉欣梅用標準普通話講解沙棘的高維C含量,彈幕直呼“發音專業”;她演示的“自動字幕”功能,更讓本土網紅看到希望——只要普通話相對標準,就能生成同步字幕,輕松解決剪輯難題。當晚,中心便決定將“普通話+自動字幕”教程納入免費培訓,讓“標準音”成為打開市場的“通行證”。
五、校地共建“不走的推普隊” 中北大學計算機學院與共青團岢嵐縣委聯合掛牌實踐基地,明確將推普課程、數字技能培訓納入社區常態化服務。“要讓推普不止于暑期,更要成為日常。”團縣委書記王晶晶表示,基地將實現“一年一主題,一茬接一茬”的接力,打造“不走的推普隊”。

從移動課堂到固定基地,從短期實踐到長效服務,推普正成為鄉村振興的“常駐力量”,持續釋放語言賦能的深層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