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脈千年文教,傳承士人風骨
尋脈千年文教,傳承士人風骨
“江南文樞,首推無錫。”無錫,這座以太湖明珠聞名于世的江南名城,不僅有著富庶的經濟,更有著深厚的文化底蘊。在近代中國風雨飄搖、中西文化激烈碰撞的年代,一所獨特的學府在這里誕生,它便是被譽為“現代書院典范”的無錫國學專修學校(簡稱“無錫國專”)。本次社會實踐,團隊成員們懷著對國學教育的敬仰與對歷史的探尋之心,走進了無錫國專紀念館。期望通過此次參觀,不僅能夠了解無錫國專的辦學歷史、教育理念及其在中國現代教育史上的獨特地位,更希望能近距離感受唐文治、錢基博等一代宗師的風骨,體悟在那個“全盤西化”浪潮中,堅守中華文化根脈的艱辛與偉大。同時,也希望能將這份歷史的厚重感與當代青年的文化自信相結合,思考國學精神在今天的現實意義。
(一) 烽火中的堅守:國專的誕生與遷徙
紀念館的第一部分,詳細梳理了無錫國專的創辦歷程。1920年,著名教育家、實業家唐文治先生在無錫創辦了無錫國學專修館,后更名為無錫國學專修學校。在那個新舊思想交替、國家積貧積弱的年代,唐文治先生高瞻遠矚,他認為“救國必先救心,救心必先正學”,毅然扛起了傳承國學、培養“通儒”的大旗。展館內,一張張泛黃的老照片、一份份珍貴的辦學手稿、一件件師生們用過的舊物,無聲地訴說著那段艱苦卓絕的歲月。最令人動容的是國專的遷徙史。為躲避戰火,學校曾輾轉于桂林、上海等地,師生們背著書籍,在顛沛流離中堅持教學與研究。墻上“弦歌不輟”四個大字,正是對他們最好的寫照。這種在烽火硝煙中對文化傳承的執著堅守,讓我深刻理解了什么叫做“為往圣繼絕學”的士人擔當。
(二) 大師云集:群星璀璨的師資力量
“所謂大學者,非謂有大樓之謂也,有大師之謂也。”無錫國專的輝煌,離不開其星光熠熠的師資隊伍。紀念館用專設的展區,介紹了唐文治、錢基博、錢穆、呂思勉、王蘧常等一大批國學大師。唐文治校長雖雙目失明,卻堅持“口授心傳”,其誦讀古文的錄音至今仍在館內循環播放,那抑揚頓挫、飽含情感的聲調,仿佛能穿透時空,直擊人心。錢基博先生的治學手稿,蠅頭小楷,工整嚴謹,字里行間透露出一位學者對知識的敬畏與求索。這些大師們不僅學識淵博,更以其高尚的人格魅力,為學生們樹立了“為學”與“為人”的典范。他們不是簡單的知識傳授者,而是學生精神世界的引路人。

無錫國專一角圖 趙昕琳攝 (三) 獨樹一幟:書院式的教育理念
無錫國專最獨特之處,在于其“現代書院”的辦學模式。與當時普遍效仿西方的大學不同,國專回歸中國傳統書院的教育精神,強調“讀原著”、“重體悟”、“師徒傳承”。展館通過復原的教室場景和大量的課程表、學生筆記,生動再現了當年的教學情境。在這里,沒有繁雜的公共課,學生們的主要任務是通讀“四書五經”等經典原著,在老師的指導下反復涵泳、深入思考。教學方式以講授、討論、背誦為主,注重師生間的直接交流與精神感召。這種“慢”而“深”的教育,在今天這個追求效率與速成的時代,顯得尤為珍貴。它讓人反思,教育的本質究竟是知識的灌輸,還是智慧的啟迪與人格的塑造?國專的實踐無疑給出了一個深刻的答案。
走出紀念館,午后的陽光灑在身上,但成員們的內心卻久久不能平靜。此次社會實踐,帶來的不僅是歷史知識的增長,更是一次深刻的精神洗禮和文化尋根。在一個國家面臨生存危機的時代,無錫國專的師生們選擇了一條看似“不合時宜”的道路——回歸傳統,守護國魂。他們的堅守,并非固步自封,而是在深刻理解自身文化的基礎上,為民族的未來尋找精神支柱。這種文化自信與文化自覺,正是我們今天建設文化強國最需要的精神內核。它告訴我們,無論時代如何變遷,一個民族的文化根脈都不能斷。展望未來,此次實踐的感悟內化于心、外化于行。在今后的學習和生活中,大學生們應更加注重人文素養的提升,多讀經典,勤于思考,努力成為一個既有現代科學知識,又具傳統文化底蘊的青年。同時,也希望能有更多的人了解無錫國專的故事,共同參與到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與創新中來,為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貢獻自己的一份文化力量。
團隊合照 趙昕琳攝
社會實踐內容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