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弘揚志愿服務精神,傳承紅色基因、弘揚敬老愛幼的傳統美德,7月11日至16日,山西應用科技學院“踐夢鄉關行,育才振華魂”實踐隊以云端組隊形式,聯動太原市、臨汾市、運城市多地資源開啟暑期三下鄉征程。隊員們跨越空間阻隔,依托線上平臺架起服務橋梁,聚焦鄉村教育振興與文化傳承,用知識賦能成長,用行動詮釋擔當,在云端耕耘中為三地鄉村播撒希望種子,于數字空間里書寫青春與鄉土的雙向奔赴。
一、養老院里的書聲和掃帚聲
夕陽書香相伴,養老院充滿溫情
為貫徹落實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國家戰略,扎實推進新時代文明實踐志愿服務工作,實踐成員蘆一洣同學赴當地養老院開展“關愛老年人,青春送溫暖”主題志愿服務活動,旨在通過精準化服務調研,為完善基層養老服務模式積累實踐經驗,助力提升老年群體獲得感、幸福感。“張大爺,今天咱讀段抗戰故事?還是看養生的?”蘆一洣剛走進養老院活動室,就被幾位老人圍住了。她手里的帆布包里裝著十來本書,都是前一天跟院長打聽好的——李奶奶愛聽歷史,王爺爺總念叨血壓,還有幾位視力模糊的老人,就等著她來讀。坐在窗邊的陳爺爺顫巍巍摸出個布包,里面是泛黃的日記本。“小蘆你看,這是我年輕時在廠里記的,那時候加班趕工,就盼著國家能快點富強。”老人的聲音帶著氣音,卻字字清晰。蘆一洣俯著身聽,手里的筆飛快地記,陽光透過紗窗落在兩人肩頭,把影子拉得很長。“這些故事比書本珍貴多了,”她后來紅著眼圈說,“有位奶奶講她送兒子參軍的事,說‘只要國家需要,咱啥都舍得’,我突然懂了‘家國’倆字咋寫。”活動結束時,老人們拉著她的手依依惜別,紛紛表示這樣的陪伴讓他們倍感溫暖。這場陪伴雖短,卻讓老人感受到溫暖,也讓蘆一洣在付出中體會到敬老愛老的意義,用青春行動詮釋責任與溫情。

(圖為蘆一洣提供)
清潔整理環境,營造舒適生活
為了提升學生的實踐能力與責任擔當,在勞動中學會換位思考,增強服務意識,實踐成員翟兵奇同學翟同學與養老院充分對接,結合老年群體特點及實際需求。他先向院長了解老人居住區域的衛生重點,隨后便有條不紊地投入清掃,仔細擦拭窗戶玻璃,清理衛生死角,并重新整理擺放雜亂的桌椅。擦到三樓時,82歲的趙奶奶拄著拐杖站在房門口:“孩子,歇會兒吧,我這屋不臟。”他笑著擺擺手,轉身幫老人把散落在床頭的藥盒歸置整齊,“奶奶您看,這樣按早中晚擺好,就不會吃錯啦。”午飯時翟兵奇端著餐盤穿梭在餐桌間,有位爺爺夾不起魚,他就蹲下來一點點把刺挑干凈。這場勞動不僅改善了居住環境,更用行動傳遞了關愛,讓敬老美德在實踐中閃光。
二、烈士陵園里的低語
祭陵園烈士英魂,傳承紅色精神
為了向青少年傳遞革命理想、愛國情懷和奮斗精神,引導人們從英烈事跡中汲取精神力量,堅定理想信念,實踐成員陜河山同學走進太原雙塔革命烈士陵園,開展主題實踐活動。他仔細擦拭烈士墓碑,認真閱讀碑文記載的英雄事跡,太原雙塔革命烈士陵園的松柏長得筆直,陜河山蹲在一塊墓碑前,用紙巾擦去碑上的塵土。“趙文亮,1927年生,1949年犧牲,太原戰役中……”他輕聲念著,對"太原戰役"中犧牲的年輕戰士事跡進行了詳細記錄。在紀念館參觀時,一封戰地家書被玻璃罩著,紙頁邊緣都卷了角。“俺娘,兒在前線一切都好,您別惦記。等勝利了,俺就回家種二畝地,陪您曬太陽。”陜河山盯著那行字看了很久,掏出手機把照片拍下來。“以前在課本里讀‘犧牲’,就是兩個字,”他對著鏡頭跟隊員們分享,“現在才知道,每個字背后都是活生生的人。”陜河山通過所展出的戰地家書及遺物等實物資料,深刻體會到革命先烈舍生忘死的崇高精神。此次祭奠不僅是追思緬懷,更是在紅色洗禮中汲取奮進力量,堅定傳承英烈精神的紀念。

(圖為陜河杉擦拭墓碑 陜河杉供圖)
探訪路居博物館,追尋元帥足跡
為深入開展愛國主義教育,傳承紅色基因,實踐隊長時晨瑤同學懷著崇敬之情踏進朱德路居博物館。在一幅幅珍貴的歷史圖片、一件件斑駁的革命文物前駐足凝視,認真聆聽朱德同志的生平事跡與那段崢嶸歲月的故事,每一段都生動展現了他堅定的理想信念和一心為民的初心在館中,她深刻感受到朱德同志追求真理、不忘初心的堅定信念,以及為國家獨立、民族解放無私奉獻的偉大精神。時晨瑤在朱德路居博物館拍了段視頻,鏡頭里的煤油燈、舊軍裝,配上她的解說:“朱老總當年在這兒住了三天,桌上總擺著老百姓送的小米。他說‘咱們打仗,就是為了讓大家都能吃上飽飯’。”視頻發在群里,隊員們紛紛留言:“這才是該追的星!”此次朱德路居博物館之行,不僅豐富了實踐隊隊長的精神世界,也為后續實踐活動注入強大的精神動力,激勵實踐隊在新時代勇挑重擔,砥礪前行。

(圖為時晨瑤聆聽革命故事 時晨瑤供圖)
緬懷革命先烈,感悟初心使命
為了引導大學生以英烈為榜樣,將敬意轉化為奮斗動力,在成長中踐行責任擔當,讓英烈精神成為青春路上的精神燈塔,實踐成員裴衛欣懷著肅穆之心來到烈士陵園,開展了一場深刻的紅色教育之旅。他在烈士紀念碑前默哀致敬,并逐一瞻仰烈士墓區。在整理烈士生平資料時,裴衛欣被一位年僅19歲就壯烈犧牲的小戰士事跡深深感動,她手里的筆記本上抄著一段銘文:“我們不怕死,我們怕被遺忘。”一位19歲烈士的事跡讓她掉了眼淚,儀式后,重點圍繞“英烈精神與青年擔當”展開學習——通過泛黃的戰地日記了解先烈“為家國安寧不惜犧牲”的初心,透過銹跡斑斑的武器感受“直面艱險絕不退縮”的勇氣,對照烈士們“舍小家為大家”的抉擇反思當代青年的責任坐標。陽光透過枝葉灑落,她在寂靜中沉思,將英烈精神默默銘記。她在紀念館里看到一把銹跡斑斑的步槍,槍托上刻著個“家”字。“講解員說,這是戰士們在戰壕里刻的,想家了就摸一摸。”她摸著冰冷的槍身,突然想起爺爺總說的“安穩日子不是天上掉的”。那天離開時,夕陽把她的影子投在紀念碑上,仿佛在跟那些年輕的英靈并肩而立。這場緬懷之旅,讓她在紅色印記中汲取前行力量,更堅定了傳承初心的信念。
三、社區里的課堂與防騙
關愛留守兒童,輔導課業學習
為了緩解孩子們的孤獨感,讓他們在陪伴中感受到被重視、被呵護。實踐隊員王新凌來到社區留守兒童之家,為孩子們開展課業輔導。“你看這雞兔同籠,咱把兔子當成雞,就少算了兩條腿……”她手里拿著用彩紙剪的小雞小兔,是前一晚熬了半宿做的。10歲的小雨總愛走神,王新凌發現她喜歡畫畫,就把應用題編成漫畫:“你看這道題,就像你畫的小貓追蝴蝶,路程差是……”。除了講解課本知識外,王新凌還組織孩子們開展趣味數學游戲、英語情景對話等互動學習。看著孩子們弄懂難題后的笑臉,王新凌用愛心與耐心,為留守兒童的成長之路添上了溫暖一筆。

(圖為王新凌在輔導兒童作業 王新凌供圖)
防騙反詐宣傳,守護老人錢包
為了讓中老年人建立防范意識,構建個人安全防護屏障,守護其生活根基與身心安寧。實踐隊員廉舒涵同學用親切問候拉近距離,讓老人放下抵觸,愿意傾聽防騙知識。她舉著張漫畫海報,上面畫著個戴墨鏡的“騙子”正搶老人的存折。爺爺不相信:“電視上不也有抽獎嗎?”她趕緊打開手機,調出“國家反詐中心”APP的演示視頻:“您看,這個能攔截詐騙電話,我幫您裝上。”宣傳中,結合案例向居民講解詐騙分子的常用套路、識別技巧及防范措施,重點針對老年群體開展“一對一”講解。同時,她還協助社區工作人員建立“反詐信息群”,便于及時推送最新預警信息,形成長效宣傳機制。整個宣傳既提升了老人的警惕性,又給予了實際幫助,有效降低社區老人被騙風險,守護了他們的養老錢和晚年安寧。
紅色傳承組躬身革命圣地,在太原雙塔革命烈士陵園、臨汾朱德路居等地,以敬獻花籃、凈拭墓碑等莊重儀式,于默哀沉思與錚錚誓言中,讓革命精神在心靈深處扎根;運城市敬老服務組深耕養老一線,深入社區養老院開展精準服務,從細致清掃居所、誦讀報刊資訊到陪伴步履蹣跚的老人漫步暖陽下,用勞動的溫度與陪伴的溫情,為暮年時光注入暖意;助學組扎根運城社區留守兒童之家,制定輔導方案,深耕課業難點,細致解析數理公式,讓知識傳遞浸潤溫度,實踐隊員們不僅將溫暖與關懷傳遞給需要幫助的群體,更在服務過程中深化了對社會責任的理解。活動以精準服務對接基層所需,讓隊員在實踐淬煉中厚植初心,更將青春力量播撒于鄉土之間,讓三下鄉的足跡鐫刻著責任擔當與成長印記。 未來,隊員們將帶著這份來自三晉大地的精神滋養,在“育才振華”的道路上持續前行,讓鄉關的文脈在新時代綻放更絢麗的光彩。

供稿:王新凌 翟兵奇 廉舒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