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提出20周年之際,浙江水利水電學院大學生實踐團以黨建聯建為紐帶,赴舟山嵊泗縣泗礁島開展以“嵊海探瑰·泗島尋珍”為主題的暑期社會實踐,旨在深入挖掘海島特色資源,探索實現人文優勢及生態環境向經濟優勢轉化的創新路徑,為推動海島地區經濟社會發展提供可借鑒的“嵊泗樣板”。
實踐隊的首站來到了莊嚴肅穆的嵊泗縣革命烈士陵園,深刻感悟東海前哨的紅色精神力量。道路兩邊的龍柏高聳,實踐隊成員們肅立烈士紀念碑前,重溫入黨誓詞,誓言聲在老宮山頂久久回蕩。

圖為實踐隊成員在指導老師帶領下重溫入黨誓詞。陳航飛攝
在由魚雷洞改造而成的嵊泗抗戰革命紀念館內,實踐團通過豐富的歷史資料,系統了解了東海抗戰時期的烽火歲月。這場沉浸式的紅色教育,不僅讓隊員們回望了歷史,更成為了一次深刻的精神洗禮和理想信念的淬煉。團隊成員明白了海島共富共美的來之不易,紛紛表示要沉下心、俯下身,扎實開展調研,為海島建設貢獻青春力量。


圖為實踐隊在嵊泗抗戰紀念館前的合影。黃曉冬攝
之后的一周里,實踐團結合專業優勢,以嵊泗主島為核心利用無人機實地勘測海島地形地貌,精密布設控制點,合理規劃航線,從泗礁鎮北岙村籃球場起飛,經過一個小時的勘測,從數張航攝相片清晰地看到海岸線侵蝕狀況、植被分布,以另一個角度看到不一樣的海島。獲取一手數據后,實踐團將通過構建三維立體模型直觀地看到泗礁島的島體,為后續海島生態的研究做鋪墊。從地理空間數據云上下載五期分辨率為30米的嵊泗縣遙感影像,經數據預處理,繪制出能反映海島近二十年的土地利用變化圖,并計算植被覆蓋指數反演嵊泗縣的生態環境情況,結合土地利用變化與植被覆蓋程度分析海島發展現狀,為后續資源開發、治理與保護提供一條思路。
隨著城市化進程的加速,海島海岸線周邊區域是主要的人口居住地,對海島生態的人為干擾強,平衡好“綠水清山”與“金山銀山”是海島發展的重要課題。實踐團提出生態旅游計劃,借助GIS技術把“紙上藍圖”變成“數字沙盤”,為嵊泗島量身打造了一套可以實時迭代、可落地、可監管的生態旅游適宜性評價體系,并將全島精細劃分為四個分區,為國土空間規劃、生態修復與產業發展提供了一條“數據鏈—決策鏈—行動鏈”貫通的科學路徑。
此外,實踐團還深入嵊泗縣大街小巷,對來往游客和民宿經營者開展問卷調查和訪談,初步了解游客需求和民宿分布情況,并就民宿的經營模式、客源結構、品牌打造以及環境保護等關鍵問題與民宿經營者展開了深入探討。在更具原生態的黃龍島,實踐隊從民宿經營者口中了解到,自2022年舟山市啟動“小島你好”海島共富行動以來,吸引了三十多名來自全國各地的“90后”鄉村創業者,“理想島”藝術商店、“夜航船”酒吧、“大樂之野”民宿是首批落地的業態,他們創辦藝術節、音樂會,讓這座遠離城市喧囂的海島不斷注入活力與熱情。微藍海邊民宿憑借其獨特的青年社區特色以及融合的工作坊、環島路線等自營活動,為游客帶來了別具一格的體驗。盡管開業未滿一年,但民宿老板對即將到來的旅游旺季充滿信心,并計劃通過提升設施、豐富活動項目等方式,逐步提升民宿的知名度與影響力。

圖為實踐隊成員與民宿經營者進行訪談。陳航飛攝
在東海驚濤拍岸的嵊泗列島,青年實踐團循著革命先烈浴血奮戰的紅色航跡,深入漁港、坑道與炮臺舊址,聆聽歷史回響;又踏訪黃龍島,見證“小島你好”共富行動擘畫的新時代鄉村振興宏圖。歷史與當下交匯,信仰與實踐交融,這堂行走的大思政課以史鑄魂、以行踐知,把忠誠與擔當寫進浪濤,把青春與智慧注入海島,為嵊泗在中國式現代化壯闊航程中勇立潮頭匯聚起生生不息的青年力量。
團隊負責老師表示,下一步,將結合調研成果深度剖析,讓青年在感受海島紅色文化、深度體驗海島生態文明的同時,期待他們能在鄉村振興中發揮所長,助力續寫海島發展的新篇章,為嵊泗縣的海島發展注入新的活力與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