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語啟蒙不留白:大學生攜手社區兒童共筑語言根基
(通訊員 蔣佳藝)
近日,常州工學院外國語學院教師帶領“語”你“童”行學生實踐團隊呼應教育部《推進鄉村振興育人行動計劃》的號召,走進常州市部分鄉鎮小學,開展為期10天的暑期英語啟蒙活動,為當地2至5年級學生帶來了一系列趣味盎然的英語課程。

圖為團隊成員與小朋友的互動(實踐團隊攝影 沈緣 攝)
此次活動聚焦鄉鎮小學英語教育資源薄弱、學生聽說實踐機會不足的現狀,團隊發揮英語專業優勢,積極響應“推普助力鄉村振興”戰略及學校“實踐育人”理念,通過游戲化、沉浸式的課程設計,為孩子們打造了一個生動有趣的英語學習平臺。
活動籌備階段,團隊與當地小學教師深入溝通調研,精準掌握學生英語水平及薄弱環節,隨后集體備課,精心設計每日主題課程,制作單詞卡、獎勵貼紙等教學用具,盡力優化課程設置,改進教學實踐模式,并制定了完善的安全預案,為活動順利開展奠定堅實基礎。
課程實施期間,團隊圍繞“英語初體驗”“動物王國”“水果衛士”“環球美食節”“英語嘉年華”等主題展開教學。“動物王國”課上,學生在聽力練習與卡片配對中輕松掌握動物詞匯;“水果衛士”課通過單詞接力游戲,讓孩子們在互動中牢記水果與顏色相關單詞;“環球美食節”則巧妙融入國家名稱、食物詞匯學習,搭配文化差異趣味短片觀賞,讓學生在跨文化體驗中拓展視野。團隊創新打造“三維課程體系”,巧妙運用多感官教學法助力單詞記憶:孩子們可以觸摸水果模型感知形態,嗅聞對應氣味加深印象,在沉浸式體驗中輕松習得英語詞匯。特色課程設計更具巧思:“家鄉美食日”上,孩子們用英語細數父母家鄉的特色菜肴,分享里藏著對故土的溫情;“職業體驗日”里,他們通過角色扮演走進父母的工作場景,在互動中增進對長輩職業的理解。課程特別強調了英語的實際應用價值,引導孩子們認識到語言不僅是考試科目,更是文化交流的橋梁。

圖為團隊成員為小朋友的上課(實踐團隊攝影 沈緣 攝)
7月12日至16日,團隊開展課程匯報與反饋工作,通過采訪、問卷等形式收集學生及教師的意見建議,及時反思總結并形成完整匯報材料,同時每日發布新聞稿記錄活動進展。團隊負責人郭梓歆與兒童深入交流,發現短短五天的趣味英語啟蒙課程,已經在孩子心中播撒下了英語學習的種子。許多孩子在課堂上積極發言,敢于大聲開口說英語,用英語表達自己的情感,。團隊指導老師朱映然表示:"我們不只是教英語單詞,更在重構親子互動模式。"在"寫給父母的明信片"環節,孩子們用新學的英語單詞表達對父母的感謝,多位家長當場落淚。
這次實踐創新精準匹配了高校教育資源與社區需求,其影響在多個層面都十分深遠。團隊搭建起標準化的課程體系和志愿者培訓機制,進而形成了一套可復制推廣的社區教育支持模式。教學內容上特意加入親子互動設計,讓語言學習成為拉近代際距離、促進溝通的橋梁。這種把專業教學資源轉化為社區公共產品的嘗試,既在基層落實了國家推進教育公平的政策,也為解決快速城市化進程中家庭教育資源不足的問題提供了切實可行的辦法。

圖為團隊成員與小朋友的互動(實踐團隊攝影 沈緣 攝)
據悉,此次活動不僅讓鄉鎮兒童在趣味互動中提升了英語學習興趣與基礎能力,也為大學生提供了專業實踐的寶貴機會,更助力探索出一條高校服務基礎教育的新路徑,實現了多方共贏。這場以語言為紐帶的教育實踐,在多個維度彰顯出深刻的社會價值。孩子們眼中閃爍的求知光芒,印證著個體潛能的覺醒;家長們舒展的眉宇間,透露出家庭教育困境的紓解;社區活動室里常態化運轉的英語角,則成為教育資源下沉基層的鮮活例證。
實踐證明,當高校智慧與社區需求形成精準共振,教育便能打破課堂的局限,在促進代際溝通、優化資源配置、推動文化融合等方面引發連鎖效應。這種創新模式不僅為破解城市化進程中的教育公平難題提供了切實路徑,更彰顯了新時代高等教育的責任擔當——通過知識共享凝聚社會資本,讓教育真正成為推動社會流動、消弭發展差距的基石力量。

圖為社區兒童與大學生團隊合影(實踐團隊教師 朱映然 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