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探尋現代農業發展新路徑,助力鄉村振興,2025年7月19日至20日,南京財經大學“農情系心·桃香致遠”——下鄉助力桃園村共富實踐團踏足這片沃土,開展了參觀學習、農事體驗和采訪調研等系列助農實踐,用實際行動踐行新時代青年的責任與擔當,在四季桃園的蔥蘢綠意間,寫下屬于青年學子與鄉土對話的鮮活注腳。
躬身鋪就“根際水廊”,共剪“冗枝”育新芳 烈日下的桃園里,實踐隊員們分頭忙碌。一組人蹲在桃樹根系旁,將PVC管道順著土層下的根須走向鋪展成網。這些灰白的管道看似普通,卻能在旱季精準輸送水分,讓每一滴珍貴的水都直達根系。另一組人圍在技術員身邊,手持修枝剪學習嫁接技巧。先將徒長枝、病弱枝麻利剪下,再仔細辨認枝條的飽滿程度,在技術員指導下練習切口角度,以確保砧木和接穗能夠長在一起。剪下的廢枝被捆成整齊的柴堆,而那些被選中的健壯枝條,即將在新的樹體上延續生命。泥土沾滿褲腳,汗水浸透衣衫,一埋一剪間,隊員們讀懂了:農業的智慧,既藏在防旱保收的管道里,也藏在枯枝重生的嫁接中。
圖為成員們鋪設管道、砍拾桃枝。沈馨燁 供圖
指尖盈握“枝上甜”,靜聽園主話園情 竹籃在臂彎里漸漸沉實,隊員們將飽滿的錦繡黃桃從枝頭輕輕旋下。“這園子里啊,足足有六千多棵桃樹呢。”園主站在桃樹旁笑道。腳下的土地松軟厚實,泛著黑亮亮的光,這層厚厚的黑土正是桃子甘甜飽滿的堅實保障;而作為主干性桃樹,一棵樹上僅有的五六十個果讓其陽光和營養都吸收得充分,最終沉甸甸地壓彎枝頭,這份對質量和品質的執著追求成為了這片桃園隱形的招牌。園里的肥料都是由黃豆發酵而成,再摻點羊糞雞糞,純綠色。八月初上市的錦繡黃桃共有十二個品種,從六月六日一直賣到十二月十日,月月有新鮮桃,真正實現了“春季賞桃花,夏秋冬嘗桃”的四季供應。
圖為成員們采摘的桃子。沈馨燁 供圖
圍坐漫話“田間事”,靜聽“歲月耕耘聲” 汗水從額角褪去,隊員們搬來竹凳圍坐在桃樹下,聽園主夫婦細細講述四季桃園的故事。原來,四季桃園始于園主夫婦2018年的一個樸素初心:讓身邊的親人朋友全年都能吃上新鮮、無添加的當季桃子。這份初心如同種子,在40畝黑土地上生根發芽,長成如今“從6月到12月都有桃可摘”的繁茂果園。他們始終拒絕使用甜蜜素、防腐劑,只用羊糞、雞糞搭配黃豆發酵肥滋養果樹,靠主干型桃樹的充足光照與黑土肥力,讓每顆桃子都帶著陽光與泥土的本真味道。正如園主所說:“甜很容易,撒點甜蜜素就行,但原味難得——那是帶點微酸的甜,混著自然的果香,就像小時候嘗到的味道。”這份對“原味”的執著,早已超越種桃本身,變成“堅守做人本心”的信條:不投機取巧,不辜負信任。
桃園的特色“領養計劃”正是這份初心的生動延伸。300-500元即可領養一棵桃樹,園方保證年產至少30斤果實。領養者可以親自到園里修剪枝葉、觀察生長,也能托付園主代管,開花時收到專屬桃樹的照片,結果后親手采摘或由園方快遞上門。更貼心的是,領養家庭能免費使用園內場地,帶著老人孩子做飯、游玩,在田間地頭感受“樹是自己的,果是親手摘的”的踏實幸福。有位領養者曾說:“看著自己的樹結果,才懂什么叫‘一分耕耘一分收獲’,這比單純買桃有意義多了。”這個計劃不僅讓都市人重新連接土地,更讓桃園與食客之間建起“看得見、摸得著”的信任。
從初心到實踐,他們始終用“做人的本心”對待果園。哪怕遭遇去年的澇災、旱災和臺風,損失了近五分之一的桃樹和拳頭產品錦繡黃桃、雪桃,他們也沒想過用添加劑掩蓋果實的瑕疵,而是把略有損傷卻不影響口感的桃子釀成45度以上的白酒和5-10度的果酒,讓“原味”以另一種形式延續。這份堅守,讓“四季桃園”不僅是一個果園,更成了“追求原味、堅守本心”的鮮活注腳——就像那顆自然生長的桃子,外表或許不完美,內里卻藏著最真誠的甜。
圖為園主夫婦的合影。沈馨燁 供圖
夕陽為桃園鍍上金邊時,成員們望著枝頭沉甸甸的果實與腳下整齊的管道,心中滿是收獲。兩天的勞作,讓他們在泥土與汗水里讀懂了“一粥一飯,當思來處不易”的深意,更在園主夫婦“追求原味、堅守本心”的故事里,觸摸到鄉土中國最質樸的智慧。青春的印記留在了桃林,而這份對土地的敬畏、對初心的堅守,將化作他們未來前行的力量,讓高校學子的擔當在鄉村振興的田野上持續生長。
圖為成員們在四季桃園門口的合影。沈馨燁 供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