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的海風輕拂過斑駁的蚵殼墻,陽光學院藝術學院"赴閩中南三大漁女"實踐隊在7月6日踏著晨曦走進泉州蟳埔村,開啟了一場跨越千年的文化對話。在蟳埔女的簪花圍里,他們觸摸到"鮮花與海風共舞"的生活美學;于蚵殼厝的裊裊炊煙中,品味著漁家將咸澀海風化作舌尖鄉愁的智慧;更讓古老的珠繡技藝,在年輕指尖躍動出新時代的光彩。這是一次傳統與現代的美麗相遇,讓沉睡的非遺在青春的溫度中煥發新生。
(圖為實踐隊成員于泉州蟳埔村合影 饒巧靈攝)
簪花漫染,漁村藏韻
(圖為蟳埔女在制作傳統簪花 饒巧靈攝)
7月6日,實踐隊走進蟳埔村,開展實地調研活動。調研圍繞村落歷史風貌、漁家民俗文化展開,重點聚焦“簪花圍”這一極具地域特色的非遺技藝。在與當地非遺傳承人的交流中,隊員們深入了解了簪花的選材寓意、佩戴習俗及背后承載的漁家生活智慧。
(圖為蟳埔女展示簪花完成的潮玩 張瑩攝)

(圖為簪花圍的潮玩合照 饒巧靈攝)
現場,一位資深的簪花圍技藝傳承人特意為實踐隊帶來的玩偶梳發簪花,指尖翻飛間,一朵朵時令鮮花在玩偶發間綻放,既展現了非遺技藝的鮮活傳承,也讓年輕一代近距離感受了傳統民俗的溫度。
泉州古味,舌尖傳承
(圖為蟳蜅女在炸海蠣餅 饒巧靈攝)
在蟳埔村的調研過程中,實踐隊深入探尋了泉州傳統美食海蠣餅的文化脈絡與制作技藝。當地蟳埔女以勤勞著稱,她們每日下海捕撈海蠣,從帶著咸腥的海蠣殼中細致剝取鮮嫩蠣肉,為海蠣餅的制作奠定了最地道的食材基礎。
(圖為蟳蜅女在挑選新鮮的海蠣 林昕妍攝)
新鮮海蠣經清洗處理后,與地瓜粉、蔥花等配料充分調和,制成飽滿的生坯。入鍋油炸時,油花翻騰間香氣四溢,最終形成外酥里嫩、鮮美的海蠣餅。這一過程不僅是當地飲食文化的生動體現,更凝聚著蟳埔人對傳統技藝的堅守與傳承,成為泉州民俗風情中極具特色的一筆。
珠繡流光,刺桐匠心
(圖為實踐隊成員在嘗試珠繡 林昕妍攝)
金蒼繡的針腳里,藏著泉州與海的千年對話。7月7日,實踐隊走進珠繡傳習所,目光瞬間被繡繃上的世界牽引——揚起的帆船似正破開浪濤,“年年有漁”的字樣裹著海風的咸鮮,龍騰的紋路里躍動著古城的精氣神,就連惠安女的頭飾與短衫,都在絲線的堆疊中顯出鮮活的笑意。這些圖案是時光的密碼,將泉州的海洋記憶、民俗風情一針一線縫進綢緞,讓非遺不再是博物館里的標本,而是能觸摸、能感知的生活肌理。
(圖為實踐隊成員在感受珠繡的魅力 張瑩攝)
指尖捻線時,才懂非遺傳承的溫度。在珠繡老師的指導下,隊員們執起繡針,學著將細小的珠子固定在布面,體驗著從生澀到漸入佳境的過程。穿針、打結、走線,看似簡單的動作里藏著數十年的功夫,正如老師說的“一針不準,滿盤皆輸”。當大家捧著自己的習作與老師并肩合影時,鏡頭里定格的不僅是笑臉,更是一場跨越代際的接力——老手藝在年輕指尖流轉,傳統便有了奔向未來的力量。
(圖為實踐隊成員在刺繡 林昕妍攝)
(圖為金蒼繡學習成果展示 張瑩攝)
(圖為實踐隊成員與金蒼繡非遺傳承人合影 杜婉琪攝)
非遺從不是博物館里的靜態展品,而是活在市井巷陌、尋常日子里的生命肌理。當年輕的腳步踏入傳統現場,當生疏的指尖觸碰古老技藝,這場實踐便成了一次雙向奔赴——傳統因青春的參與而煥發新彩,青春也因傳統的滋養而更懂文化的重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