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2教養價值觀訪談小分隊活動日記
在歷史的長河中,每一代父母的教養價值觀都是由一定社會歷史文化背景所決定的,也一定程度上決定了后繼時代的社會歷史進程和經濟社會發展方向和力度。教養價值觀
8月27日,窗外細雨紛飛,時代的變遷帶走了奶奶臉上少女般的容顏,帶來了飽經風霜的細紋,我帶著此次大創和社會實踐的任務與忙碌的父親和不含言辭的奶奶相聚在一起,一起探討交流隨著時代變遷,父母教養價值觀的變化。
奶奶雖不善言辭,但是在我的逐步引導下也逐漸敞開心扉,把父親小時候的故事講給了我聽。奶奶有四個孩子,作為老三的爸爸因為有兩個姑姑的幫襯得以獲得念書的機會,雖然奶奶沒有受過高等教育,但是奶奶對于學習、教育的重視程度遠高于要求孩子下地干活。在問到教育過程中重點關注的點的時候,奶奶說:“她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夠好好上學、好好工作,做一個聽話、老實、懂事的孩子”。在選擇重要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時候,奶奶作為一大家子的中心人物,她選擇了“友善”作為第一名,在我的印象里奶奶是一個非常愛笑的人,有很強的親和力,也很招小孩子們喜歡,友善作為她的教育信條之一,經常給爸爸教育爸爸“為人”的重要性,“互相幫忙、互相支持”的友情能夠讓你解決許多自己一個人干不了的事情。我覺得奶奶是一個比較開明的母親,對于喜歡學習的父親,她會嚴格要求,對于成績不好的姑姑們,她也不會逼迫他們學習,而是讓他們為自己的選擇負責,例如下地干活或做其他零工,奶奶也會支持。
爸爸作為年輕一輩,教養價值觀就變得不同了,他沒有選擇奶奶認為很重要的“節儉”、“努力工作”,而是選擇了“好習慣”、“獨立性”、“果斷堅韌”,當滿足了吃飽飯、有地方住的需求后,人們就開始追求更高層次的價值。與奶奶相比,爸爸在教育我們的過程中,不變的是對學習的重視,不同的是教育方法方面,爸爸認為陪伴孩子更重要,奶奶認為對下地干活嚴格要求更重要。
通過這次訪談,我感受到了在中國100多年的發展進程中,在五千年文化底蘊下,形成的豐富精神財富,社會變遷和國家進步對對教養價值觀、家風、家訓的影響。
作者:王一諾 來源:山東大學教養價值觀訪談小分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