體悟優秀傳統文化魅力:齊風魯韻文化調研團探訪曲阜“三孔”8月4日下午,北方工業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齊風魯韻”文化調研團來到了孔子的故鄉——曲阜市的“三孔”,探索魯文化的起源和發展。
將齊魯文化作為一個整體看待,是兩千年來在以儒學為主體的中國傳統文化發展中對齊魯之學的總體觀照。但就先秦時代而言,齊文化與魯文化是在不同的環境和基礎之上形成的,具有鮮明的不同特色,分屬于不同的系統;到了春秋時代,齊國霸業和魯國禮樂文化進一步發展,促進了兩國文化的相互吸收;戰國時代,齊國疆域向魯地擴展,齊國的稷下學宮,成為了當時百家爭鳴的文化中心,儒家作為百家中的“顯學”,借助稷下學宮和齊魯的兼并,在齊地迅速傳播,儒家思想的內涵也進一步豐富。為厘清齊文化與魯文化的異同,深入研討齊文化與魯文化的歷史底蘊與思想內核,調研團來到曲阜“三孔”,走進儒家文化的發源地。


“千年禮樂歸東魯,萬古衣冠拜素王”。東魯即曲阜,素王就是孔子。調研團先后參觀了孔府、孔廟和孔林。

孔府,即“衍圣公府”,位于孔廟東側,素有“天下第一家”之稱,是孔子嫡系長期居住的府第,也是中國封建社會官衙與內宅合一的典型建筑。府內存有著名的孔檔案和大量文物。孔府作為古代學宮和書院的代表,強調了教育的重要性。參觀孔府過程中,成員們親身感受到了古代學子們的求學環境,深刻認識到儒家文化中的“有教無類”、“因材施教”和“啟發教育”等教育思想。

孔廟始于孔子死后的第二年。弟子們將其生前“故所居堂”立為廟,“歲時奉祀”。孔廟作為孔子的祭祀場所,展示了儒家思想的核心價值觀,成員們更加深入理解了仁愛、禮儀、忠誠等儒家思想的內涵。這些思想同樣也是魯文化的核心價值觀。

孔林是孔子及其家族的專用墓地,也是世界上延時最久,面積最大的氏族墓地。郭沫若曾說:“這是一個很好的自然博物館,也是孔氏家族的一部編年史”。調研團成員在參觀孔林的過程中意識到傳承儒家文化對于維護中華民族的傳統和自身價值觀的重要性,也體會到了魯文化對孝道和家庭觀念的高度重視。
“博學而篤志,切問而近思,仁已在其中矣”。調研團成員在曲阜三孔學習到的儒家思想和魯文化要要比紙上得來的更加生動更加深刻。同時也進一步厘清了魯文化與齊文化之間的異同:齊重工商而魯重農桑,齊重尊賢而魯重親親,齊尚變革而魯重守成。
習近平總書記來到山東曲阜孔府和孔子研究院考察時說到:“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強盛,總是以文化興盛為支撐的,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需要以中華文化發展繁榮為條件。”調研團成員一致認為,我們要繼續發掘齊文化與魯文化的當代價值,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做到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為我國文化事業添磚加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