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物質文化遺產是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凝結著中華民族的獨特智慧和文化精髓。2023年8月9日,秉承著勇擔非遺傳承的重擔,我校“‘黔’路拾遺,從非遺看中華文明傳承”暑期社會實踐團隊就此組建,前往遵義市紅花崗的一家非遺文創工坊,學習遵義地區的非遺技術,了解遵義地區非遺傳承的現狀,為非遺傳承奉獻自己綿薄之力。
一、實踐內容(一)在社會實踐過程中,培養關心非遺傳承的社會責任感,加強對非遺文化的認識與堅守傳統文化的意識。
(二)了解遵義地區所擁有的非遺技藝,收集相關資料并采訪非遺傳承人,探討非遺技藝的傳承現狀與發展問題。
(三)將遵義地區非遺技術與泰州地區非遺技術的傳承進行比較,探尋非遺技術傳承成功的因素,對于遵義地區是否適用。
二、實踐結果通過這次社會實踐的走訪和調查,我了解到遵義地區主要非遺技藝有扎染、竹編、油紙傘彩繪、傳統刺繡等,其中扎染與泰州地區非遺技藝蠟染均屬于藍染的四大工藝之一,原理相似,染料相同,工藝上略有區別。據相關傳承人介紹苗族圖騰作為蠟染紋樣,可以稱它為蠟染的靈魂。由于遵義地區蠟染技藝需要對苗族圖騰進行深刻的認識方能得以傳承,導致遵義地區蠟染技藝幾近失傳。
非遺文化的傳承不是孤軍奮戰,而是眾志成城。通過實踐了解到,遵義地區非遺技藝的傳承不僅有政府出臺政策的大力扶持,并且還將非遺技藝作為課外教育進行傳承,得到了公眾的支持。部分非遺技藝——蠟染審美脫離了現代生活,急需加入創新的力量,但如何進行創新便成為了另一難題。
圖為隊員在觀摩扎染文創作品 多彩大學生網通訊員 鄧楠 攝
三、總結體會非遺的傳承從形式上和內涵都需要不斷創新,取其精華去其糟粕,使非遺脫去華麗的衣裳,成為尋常老百姓觸手可得的日用品,因此文創產品應運而生。文創產品具有受眾廣、成本低、更容易形成大規模的優點,即保留了非遺作品的特征元素,具有一定的文化價值,又發揮宣揚非遺文化的作用。遵義地區非遺傳承人正是采用了創辦非遺文創體驗工坊的形式獲得經濟收入,讓非遺技藝走進大眾的生活。
非遺的傳承亦需要和各行各業相聯系,讓非遺的足跡遍布日常生活,方能使非遺文化延綿不絕的進行傳承。遵義地區非遺傳承人還將宣揚非遺文化與遵義地區旅游業相結合,將非遺文創體驗工坊選址在遵義著名旅游勝地——遵義會議會址附近,利用紅色背景下所帶動的旅游業,為非遺文化體驗工坊帶來更多的客流量。這一舉措使非遺突破地域的限制,讓遵義地區的非遺文化走進更廣闊的天地,讓更多的人對非遺技藝感興趣,為遵義地區非遺技藝的傳承帶來更多的青年傳承人。
遵義獨有的非遺技藝——獨竹漂的傳承人楊柳,十年磨一劍,終成執劍人,方能站在一根漂浮的竹竿上,不需要任何防護措施,表演各種舞蹈動作。為非遺傳承注入青年力量,非遺技藝的傳承并非一蹴而就的事情,需要青年傳承人沉下心,日積月累的學習技藝,非遺文化方能得以傳承。同時,非遺的傳承不是照本宣科,應積極創新,讓非遺技藝與現代生活接軌,讓非遺技藝“飛入尋常百姓家”。利用“非遺+”模式為非遺文化注入活力,合理利用資源,讓傳統技藝煥發光彩,進一步向社會公眾宣傳非遺文化,滋養他們的精神文化生活。
非遺的傳承是一項堅持不懈的工作,是一項全民參與的廣泛活動,更是一項全新的文化事業。我們要用心、用情、用力做好非遺的傳承與保護工作,使之根脈相續。
(‘黔’路拾遺團隊成員 張婷婷)
圖為團隊留影紀念合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