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總書記對職業教育作出重要指示,職業教育前途廣闊、大有可為,應加快構建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培養更多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大國工匠,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提供有力人才和技能支撐。據此,武漢大學育之“毅”理職業教育考察隊調研了具有一定代表性的職教培訓平臺——浙江農民大學以探討職教人才培養模式以及社會意義;
2023年1月5日,由三名實踐隊同學李帛睿、把碩、劉澤鵬前往浙江農民大學主校區——浙江農林大學進行實地調研,與繼續教育學院的李院長、趙老師和肖老師進行了深入交流。隨后,三位老師和實踐隊就新農村建設人才培養問題進行了一系列討論。
浙江農林大學的前身為浙江省的千萬農村勞動力培訓工程和農民素質提升培訓。十余年間實施的分層農民素質培養取得了不少成就,讓農民具有了更廣泛的技能以及就業方向。于2013年,為整合更多的高校和科研院所力量,建立浙江農民大學這個平臺,然后分省市縣三級,讓地方的院校力量承接不同水平不同層次的農民培訓,做到因地制宜,培訓具體內容多為具體專業知識、先進的理論思想、企業家經驗以及企業發展方式。

(圖為隊員們前往浙江農林大學 實踐隊供圖)
李老師首先向隊員們介紹了農民大學的建設背景,“農村勞動力轉移培訓工程要以千萬級為概念。項目從 2002 年開始到 2012 年成熟,一共推動逾一千萬農民完成勞動力轉移。我們抓住農村實用人才,通過培訓以后讓他們能找到并適應更多的崗位,進而解決了農村富余勞動力問題。”為隊員們搭建起了宏觀的框架。
在具體培訓方式上,隊員們就農民培訓對象的多樣性以及培訓課程的適配性上提出了諸多的問題,老師們表示在具體實施中,浙江農林大學嘗試了多樣的培訓方式,諸如線上培訓和線下培訓結合,課堂授課與實地教學結合,面向整體的培訓與面向個體的指導結合。目前學校正在搭建“學分銀行”制度。讓學員通過農民培訓獲得的學分可以與成人教育進行銜接,滿足農民的學歷需求。與此同時,為保證培訓質量,行政部門還分層建立了校區考核和學員評價考核方式,有效推動了培訓的高質量完成。

(圖為浙江農大線上學習平臺,實踐隊供圖)
聽完李老師的講述后,實踐隊與趙老師進一步探討農民培訓對個人、農村地域的實際效果。趙老師表示他們會通過培訓給學員們搭建一些平臺,讓學員們與相關高校的專家建立聯系,對標后續跟蹤服務。隨著十幾年來農民培訓工程的實施,大家能切實體會到農民的整體素質和學歷層次都在明顯提高,農村的發展欣欣向榮,國家統計局逐年攀升的數據曲線也記錄著這可喜可賀的成果。除此之外,培訓內容也從單純的農業技能培訓轉向包含產業經營理念和鄉村規劃設計的多元化培訓,為培養作為鄉村振興主心骨的高素質的農村實用人才提供堅實的保障。
同時,除了鄉村振興,農民培訓還承擔了將農村的富余勞動力轉化為高素質的勞動工人的作用,為城鄉矛盾提供了有效的解法,更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提供了有力的人才和技能支撐。
在走訪完浙江農林大學后,實踐隊員們將繼續前往地級市的農民學院和典型農村進行調研,從具體的案例出發,探求農民培訓在鄉村振興中起到的作用。農民培訓的對象與方式是多樣化的,要想使得培訓落到實處,需要更加細致更加全面的調查。
下一步,實踐隊員們將對省級培訓的學員們進行線上訪談以及問卷調查,希望借此探尋農民培訓的要點和難點。對于職業教育意義的探索仍然任重道遠,但一切都已經在路上。


(圖為實踐隊員和院長在會后合影,實踐隊供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