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2日,“兩彈一星”星火傳承宣講團奔赴濟寧高新區第四中學,濰坊職業學院的志愿者團隊們,以“弘揚‘兩彈一星’精神、賦能振興”為實踐核心,開展“紅色科創筑夢行”主題行動。活動通過開設科普講堂、舉辦精神宣講會的形式展開。同時結合新媒體平臺進行廣泛宣傳,將“兩彈一星”的精神內涵融入學校。
叩響歷史門,共赴宣講約 “即便教室空間有限,也要逐排走近孩子們身邊;哪怕聽眾認知有限,也要用故事慢慢講透。要開展最入心的宣講,還原先輩最燃的奮斗瞬間,傳遞最真切的愛國初心。”這是濰坊職業學院志愿服務隊隊長焦如悅在活動啟動時立下的“準則”。
志愿團隊精心準備了宣講內容和趣味ppt,圍繞國家安危、科技自立、精神傳承展開“兩彈一星”宣講。團隊深入學校班級,為同學們科普“兩彈一星”精神的重要性,為同學們提供近距離接觸科技的機會,展示科技的實際效能。
在宣講實踐中,團隊成員與六年級同學們一同互動、交流,幫他們答疑、演示。通過座談,同學們對先輩故事產生濃厚興趣。每一堂宣講都承載著精神傳承的責任,每一次互動都讓成員們更加堅定傳播的初心 。
圖為團隊成員在教室中開展兩彈一星精神宣講工作。焦如悅 供圖
一幀承歲月,雙目識榮光 在黑白影像中,科研工作者的臉龐上布滿了沙塵但目光堅毅。鏡頭切回宣講現場,志愿者舉起衛星模型的剎那,臺下學生們紛紛前傾身子,指尖輕觸模型表面,眼底映著與先輩一脈相承的榮光。
用珍貴史料片段串聯起“兩彈一星”研制中的青年群像:二十幾歲的科研工作者在條件惡劣的情況下調試設備,在沒有先進儀器、缺乏實驗條件中就以堅韌意志攻克難關;視頻中,他們有突破技術瓶頸而相擁的雀躍,有面對挫折時相互鼓勁的堅毅,更有核試驗成功后仰望蘑菇云,眼中也充滿了淚光與榮光的瞬間,最后以“精神不滅、薪火相傳”的字幕收束。
團隊成員們給同學們重點科普了“兩彈一星”的研制背景(上世紀五六十年代國家面臨的外部封鎖與安全威脅,工程立項的緊迫性)、核心歷程(科研先輩隱姓埋名,突破技術封鎖與惡劣環境)、精神內核(自力更生、艱苦奮斗、無私奉獻、勇于登攀的“兩彈一星”精神),以及時代價值(對國家國防實力、科技發展的里程碑意義,與當代青年擔當的傳承聯結)。
圖為團隊成員在教室里播放兩彈一星精神傳承視頻。管西成 供圖
巧解時代問,互動燃初心 在互動問答環節中,有同學提出:“‘兩彈一星’精神的核心是什么?”團隊成員們回答解答:“核心是熱愛祖國、無私奉獻,自力更生、艱苦奮斗,大力協同、勇于登攀。”
實踐團隊圍繞宣講主題設置了互動問答環節,主動引導同學們參與問題討論與回應。在交流過程中,團隊成員始終保持專注,耐心傾聽每位同學的見解,即便表述稍顯青澀的觀點,也給予充分的尊重與回應;對于主動舉手、大膽分享想法的同學,還會現場送上定制的紀念小禮品以示鼓勵。這種以傾聽為基礎、以正向反饋為輔助的互動方式,讓原本略顯拘謹的現場氛圍逐漸松弛,同學們發言的積極性也明顯提升。
團隊成員結合史料故事和視頻細節細致解答,引導同學們結合當下生活分享感悟,讓單向問答變成雙向共鳴;遇到有爭議的話題,便組織小組短暫討論后再集中交流,在思想碰撞中深化“兩彈一星”精神的理解,讓互動問答既充滿知識性,又兼具趣味性與感染力。

圖為團隊成員在教室與同學們問答互動的情況。趙佳欣 供圖
薪火永續,使命在肩。團隊表示將持續傳承“兩彈一星”精神,錘煉過硬本領,把學識融入國防科技事業的征程中,將青春獻給強國建設的偉大實踐,為實現科技自立自強、民族復興偉業貢獻青年一代的奮進力量!(通訊員趙佳欣 周淑玲 周姿彤 于佳慧 雷婷)
圖為團隊成員與同學們建立深厚情誼并合影。周淑鈴 供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