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色記憶:探訪瞿秋白同志故居
2025年8月12日,常州工學院大學生實踐隊(以下簡稱“實踐隊”)前往瞿秋白同志故居進行參觀學習,本次參觀學習的三個主題為:瞿秋白同志的生平履歷,紀念館的相關文學書籍研究,紀念館的建造歷程
首先,實踐隊到達紀念館后,映入眼簾的便是紅底黃字的匾額——瞿秋白同志故居,在匾額之下另有一塊白色匾額,經實踐隊查閱資料,此門額為常州名書法家吳大中篆字的“城西瞿氏宗祠”,原為木匾,現在展示給大家的是1983年仿制品。
帶著對故居的崇敬之情,實踐隊展開了“紀念館的建造歷程”調查,實踐隊討論發現,此故居的形制結構類似于古代祠堂,后經相關文獻查閱,西院二進大廳原供祭祀人員休息用,現展廳中佇立一尊秋白石膏像,三進原為享堂,三間大廳,是供奉祖宗靈牌靈位,舉行祭祀活動的場所,辦群英中學時為學生宿舍,現在設為展廳。四進為內寢,一般不進人,祭祀誥命夫人,現為臨時展廳。祠堂東院也為四進,后二進各三間,前兩進為兩小間,因東鄰宅主不肯出讓地基,形成前窄后寬不相稱。紀念館內不僅處處充滿著歷史氣息,生活氣息更是撲面而來,不禁讓實踐隊隊員們感到一陣陣的親切和溫馨
在調查研究故居紀念館的歷史進程后,實踐隊對館內展出的文學作品進行了討論研究,其中,《江南一燕》引起了實踐隊員的注意力,由于其別具一格的刊物名稱,實踐隊從名稱作為切入點,尋找館內有關于“江南一燕”的相關內容,最終,在西院二進大廳石膏像后方的墻上,找到了相關內容,是瞿秋白的詩:“我是江南第一燕,為銜春色上云梢”。從中能看出瞿秋白同志的書生形象。穿過歷史的長河,成員們看到的是一位文質彬彬的書生,一位意志堅定的革命家,一位能想敢做的實干家。
瞿秋白同志的生平履歷是實踐隊研究的重要內容,他選擇革命這條道路的契機,革命工作中的困難與發展,1909年春天,考入常州府中學堂預科。受校長屠元博革命思想影響。1917年春,隨堂兄到北京。后考入外交部“不要學費又有‘出身’”的俄文專修館,學習俄文。1919年參加五四運動,6月3日上街演講被捕,6月8日獲釋。1920年8月,被北京《晨報》和上海《時事新報》聘為特約通訊員到莫斯科采訪。1921年7月6日,在安德萊廳見到革命導師列寧,并在會間進行了簡短交談。經實踐隊調查研究,大家一致認為瞿秋白同志的革命精神來源于預科時期的屠元博校長,在俄羅斯擔任翻譯,后在上海大學擔任教務長兼社會學系主任時發展壯大,最終成型,瞿秋白同志是偉大的偉大的馬克思主義者,卓越的無產階級革命家、理論家、文學家和宣傳家,中國革命文學事業的重要奠基者之一,他的精神力量和革命事跡深深的鼓舞著實踐隊的每一位成員,
綜上所述,經過本次研究學習,實踐隊充分理解了瞿秋白同志的生平履歷,革命精神,以及瞿秋白同志紀念館在紅色文化學習中的精神力量和地理信息優勢,在學習過程中,不僅學習了瞿秋白同志的紅色精神,更加鞏固了實踐隊自身的紅色知識,堅定了理想信念,使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在精神層面中更深厚更篤定,在人生道路上更堅定更勇敢。
社會實踐活動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