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西南石油藝術學院青年志愿者協會統籌對接下,2025年7月5日至7月6日,我院“聲影逐夢”志愿服務隊奔赴四川省綿陽市北川羌族自治縣永昌鎮(zhèn)幸福小區(qū),圍繞“婦女權益保護”與“環(huán)境保護”兩大主題,開展為期2天的暑期“三下鄉(xiāng)”社會實踐活動。隊員們深入小區(qū)樓棟、走進羌寨院落,用腳步丈量民情,以專業(yè)傳遞溫度,在基層一線播撒法治種子,厚植綠色理念。

團隊成員前往幸福小區(qū) 萬增一攝
知識普法入戶,法律飛入百姓家。7月6日,實踐團來到北川幸福小區(qū),聯合當地司法所開展“法潤羌鄉(xiāng)”活動。隊員們挨家挨戶發(fā)放《環(huán)境保護法》宣傳手冊、講解《婦女權益保護法》,讓國家政策飛入尋常百姓家,除此之外,還結合案例向居民講解無人機配送、航空植保等新技術如何改變生活,并針對老年人重點普及“防范航空詐騙”法律知識。

團隊成員走訪百姓家 萬增一攝
在55歲羌族王奶奶的家中,隊員用羌語+普通話雙語講解“無人機送藥”政策,老人笑稱:“原來天上的飛機也能給我們送快遞!現在的政策真是越來越貼心了!”活動累計覆蓋居民100余人,發(fā)放宣傳資料300余份,現場解答法律咨詢50余次。實踐隊員在當地干部的帶領下走訪入戶,并為入戶家庭送去慰問品。

團隊成員細心為居民講解法律內容 萬增一攝
實踐是最生動的課堂,基層是最廣闊的考場。表演、編導、播音、不同專業(yè)的同學第一次把知識交叉在田間地頭;法條被改編成順口溜,環(huán)保桶被涂成羌繡紋樣,課堂案例不再“虛擬仿真”而是“真人真事”。——這些志愿活動讓暑期“三下鄉(xiāng)”不再是一次“快閃”,而成為一條長期“駐村”的青春通道。實踐團隊員萬增一表示;“我們把課堂搬到幸福小區(qū)的樹蔭下,又把北川的故事帶回校園,最后讓‘婦女權益’和‘綠水青山’在彼此心里埋下了種子,這是我們與鄉(xiāng)村的雙向奔赴。”
文字|潘茜姚卓悅
圖片|萬增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