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夏時節,浙江財經大學外國語學院“星火同繪·傳聲”實踐服務團和“述憶家國·語通華夏”實踐團成員韓澳,在郭春娟老師的帶領下,專程前往昌平區拜訪了郭世琮先生。作為抗日小學創辦者郭芳亭先生的后人,郭老先生向實踐團深情回顧了自己不平凡的人生歷程。
郭世琮出生于洪洞北秦村的革命家庭。在抗日戰爭時期,其父郭芳亭在黨的領導下創辦了郇堡北社抗日小學,這所被嘉獎為抗日模范學校的校園里,留下了郭世琮童年時期舞大刀操、查路條、演抗日劇的珍貴記憶。
新中國成立初期,百廢待興。郭世琮積極響應國家號召,作為新中國首批學習意大利語的學生,遠赴莫斯科國立國際關系學院學習外交。在蘇聯求學期間,他刻苦攻讀,每天上課搶占前排,經常學習到深夜兩點。他說,“努力學習是給國家搶時間,一定要考五分的成績。”這份對學習的執著,體現了那一代人的責任與擔當。
二十世紀六十年代,郭世琮學成歸國后堅決服從組織分配,被派往中國駐索馬里使館工作,后升任一等秘書。在非洲工作期間,他多次面臨獅群圍堵、高溫斷電、疾病威脅等困難,但始終堅守外交崗位。最讓他遺憾的是,父親去世三個月后他才得知這一消息,但他深知“為國盡忠就是為父盡孝”。
在任職駐米蘭總領事期間,郭世琮大力推動民間外交,積極促進國內省市與米蘭建立友好城市關系,留下了中意友誼的佳話。退休后,他依然通過翻譯《傅科擺》等著作,持續為中意文化交流貢獻力量。
圖為實踐團成員聆聽郭世琮先生講述外交生涯
采訪結束時,郭世琮先生為青年人寫下深情寄語。他用忠誠和擔當踐行了共產黨員的初心和使命,用堅守奉獻詮釋了老一輩外交人對事業的無限熱愛。他期望新時代青年能夠從外交前輩手中接過接力棒,繼承和弘揚矢志不渝的愛國愛黨情懷,在新時代砥礪前行。
這次口述史采集工作,讓實踐團成員深切感受到了一代外交人的家國情懷與責任擔當。這些珍貴的歷史記憶,不僅為研究特定時期的教育與外交語言使用提供了重要資料,更為青年一代樹立了光輝的學習榜樣。
圖為大合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