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夏天,數(shù)理科學學院“同心筑”民族文化實踐團踏上了一場聚焦民族文化的探尋之旅,團隊成員的足跡從西南的民族村寨延伸至江南的古都風韻,深入廣西、重慶、貴州、江蘇等地,用心去挖掘每一座城市的文化根脈。
團隊成員將探尋的每一座城市的文化記憶匯聚起來,邀請不同民族的小朋友參與活動,讓多民族文化在碰撞中綻放光彩。
尋跡--四城行走觸摸文化脈搏 7月11日起,團隊成員先后深入廣西、貴州、重慶、江蘇、江西等地開展材料的收集工作,他們用視頻和圖片的形式記錄下當?shù)鬲毺氐拿褡逦幕。在廣西,隊員走進當?shù)夭┪镳^去探尋民族藝術瑰寶的銅鼓和壯錦。團隊成員光電2402班李昭科在柳州博物館用視頻記錄著壯錦的絢麗多彩和銅鼓文化的厚重底蘊,他在視頻中講解到:“博物館展示柜中古老的銅鼓,形制渾厚,仿佛傳遞著先民對力量與豐收的祈愿。經(jīng)緯交織壯錦,也是民族智慧與藝術精神的生動體現(xiàn)。”在貴州,隊員走進貴州省民族博物館,去探尋閃耀在銀飾與歌聲中的苗侗民族文化。團隊成員用視頻記錄了精湛的銀飾鍛造技藝,以及記錄回蕩在山谷間的原生態(tài)民族歌曲,飽含著對自然的敬畏與生活的熱愛。團隊成員大數(shù)據(jù)2402班王粵旭在為小朋友拍攝的視頻中講解到:“蝴蝶媽媽、牛角等圖案承載著苗族歷史記憶,銀飾叮當聲既是裝飾,也是民族身份的象征。”在重慶,團隊成員走進重慶火鍋博物館,用視頻記錄下了煙火與傳統(tǒng)技藝中彰顯獨特魅力的飲食文化----重慶火鍋。與此同時,在江蘇南京的小分隊,重點考察了六朝古都多民族交融的歷史印記和現(xiàn)代發(fā)展。除此之外,廣東中山、江蘇蘇州、江蘇鹽城等地的團隊成員也紛紛用影像記錄下了當?shù)氐莫毺氐拿褡逦幕,為交流分享提供了詳實的材料。這個夏天,不同的城市,不同的文化體驗,卻共同訴說著中華民族多元一體的動人故事。
交流--云端相聚共話民族情緣 實地調研結束后,團隊成員們精心策劃了一場別開生面的“民族文化云分享”活動。團隊邀請了來自漢族、壯族、苗族、侗族等不同民族的小朋友擔任“民族文化小使者”;顒又,小朋友們用充滿自豪的語言介紹自己民族的傳統(tǒng)服飾、特色美食和風俗。來自不同地域的文化元素在此匯聚,有民族手工藝的巧思、特色飲食的韻味、傳統(tǒng)服飾的斑斕、紅色故事的厚重以及科技與傳統(tǒng)交融的新奇,共同構成一幅多彩的文化長卷。小朋友們熱情地在線上分享家鄉(xiāng)的文化符號,有的分享民族節(jié)日活動,有的哼唱婉轉的民族歌謠,有的展示手工藝品的寓意。各地文化交流不再受地域限制,讓傳統(tǒng)元素在孩子們的互動中被賦予新的生命力,讓民族團結的種子悄然在幼小的心靈中茁壯成長。
作者:數(shù)理科學學院“同心筑”民族文化實踐團 付軒誠、張文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