繼云浮市新興縣地膜污染調研科普行動取得成效后,膜力科普健行服務隊于8月29日起轉戰廣州,通過農地實地走訪、科普場所聯動、居民區宣傳、校園宣講、港澳子弟學校交流等多場景發力,此次活動不僅覆蓋廣州本地農戶、居民及師生超2000人次,更輻射大陸內外青少年群體,同時通過對比城鄉及廣云兩地認知差異,為構建“科學用膜—規范回收”體系收集廣州實踐樣本。

圖為隊員采訪陳姨
農地走訪:菜農重“增產”輕“隱患”,回收痛點凸顯
8月29日到9月3日,膜力科普健行服務隊的隊員們走遍白云區良田村、白沙村等4個鎮的5個自然村,延續云浮挨家挨戶“田間問診”的模式。通過問卷、訪談,不僅摸清當地地膜使用痛點,在對比后發現云浮、廣州兩地地膜問題在部分方面呈現顯著差異。“云浮老鄉種大豆,地膜主要是被豆根纏得難清理;我們種葉菜,地膜碎得像魚鱗,風一吹到處飄。”在白沙村的菜地里,種植戶陳姨指著滿地細碎的地膜碎片無奈地說。隊員們調研發現,由于地形原因,廣州大棚種植比云浮高得多,地膜鋪得密、用得多,采收時一扯就碎,細小碎片嵌在泥土里,用手摳都摳不干凈。更讓人揪心的是,不少長期連作的地塊因殘膜堆積,土壤已變得硬實如板,今年有幾戶菜農種植的生菜因根系無法舒展,減產近兩成。

圖為團隊走訪廣州菜地
相較于清理難題,農戶對地膜污染的認知短板更突出。回收的問卷顯示,僅32%的廣州菜農知曉地膜會降解為微塑料,清楚這些微塑料可能通過蔬菜進入人體的菜農更是少之又少。即便人數略高于云浮,但整體認知水平仍遠不能滿足環保需求。回收環節中,云浮因缺乏正規回收渠道,廢舊地膜多被直接丟棄田間;廣州雖設有零星回收點,但受限于距離遠、補貼低,仍有大量殘膜被焚燒或丟棄。“以前只知道地膜能保水增產,哪想到還會‘有毒’?”聽完隊員講解地膜污染危害后,陳姨愣了半天,隨即又無奈嘆氣:“就算知道有危害,雇人撿一天膜要150元,賣廢品才幾毛錢一斤,誰愿做這賠本買賣?”
針對種植痛點,服務隊聯合鐘落潭社工站在白沙村村委會門口設置宣傳攤位,通過張貼海報、實物展示,詳解普通地膜殘留形成的微塑料危害;現場演示可降解地膜優勢,并明確告知回收途徑。隊員們還在白沙村主干道繪制綠色環保主題墻繪,讓環保理念融入村民日常生活。
多點聯動:從科普場館到居民區,科普宣傳全覆蓋
9月4日,服務隊走進廣東科學中心,于綠色低碳展館展廳內開展專題科普。結合云浮、廣州調研數據,設計地膜污染認知對比海報,通過圖表呈現不同群體認知差異,還現場播放地膜回收再利用的科普小視頻。廣東科學中心工作人員表示,未來將考慮把地膜科普納入常設展覽,計劃聯動港澳科技館巡展,放大科普影響力。

圖為小分隊走進廣東科學中心
隔日,在廣州海珠區居民區,隊員們通過定點宣傳與流動講解結合,向居民發放定制版科普手冊。手冊內容不受農村場景局限,詳細說明地膜對城市土壤、水源的污染,詳解家庭園藝、城市綠化、商業活動等城市地膜來源,并告知分類回收、可降解替代方案。此外,服務隊還走進石湖村第一幼兒園,以“土壤寶寶被地膜小怪獸欺負”的故事、手工制作等趣味形式,為幼兒植入環保理念,形成“教育一個孩子,影響一個家庭”的輻射效應。

圖為隊員宣講地膜知識
跨域交流:環保理念破界傳播,協同治理促轉型
9月7日,依托廣州區位優勢,服務隊走進暨大港澳子弟學校,為150余名內地及港澳學生開展地膜污染與生態保護專題科普。活動中,隊員們用普通話、粵語雙語講解地膜降解原理,利用PPT的形式對比云浮大豆田與廣州菜田的土壤微塑料樣本,以及微塑料食物鏈的傳導路徑,讓學生們能夠更直觀地理解。“原來香港超市的蔬菜也可能受內地農田地膜污染影響,環保真的不分地域!”S1年級的吳同學在活動反饋中寫道。該校教務處的Micky表示,此類活動既讓港澳學生了解內地農業生態,也促進青少年環保交流。

圖為團隊講解地膜分解后的污染
對比廣云兩地數據,服務隊發現農戶均存在“重使用、輕回收”共性,但廣州因近郊農業集約化程度高、市民環保意識強,在可降解地膜推廣、回收體系搭建上更具基礎;而青少年群體尤其是跨地域青少年,對環保議題接受度高,是治理的潛在推動力量。目前,團隊已系統整理調研數據,識別出回收體系不完善、地膜質量參差、環保意識薄弱等關鍵問題,正優化《地膜科學使用與健康生活實用手冊》,開發科普短視頻等具有地膜IP特色的產品,同時通過村務公開欄、社交媒體等渠道進行傳播。

圖為團隊走訪調研
“地膜雖小,卻牽動著農田生態大局。”活動指導林丹老師表示,下一步將建立政企校協作機制,推進積分兌換、示范戶評選等激勵措施。正如膜力科普健行服務隊的初心——每拾起一片殘膜,都是在為土地留住一份生機。這場圍繞“小地膜”的環保行動,正書寫著農業綠色發展的“大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