蟬鳴漸盛的七月,山東大學愛心協會城市之光暑期支教團的志愿者們,帶著滿腔熱忱走進了濟南市歷城區鮑山街道城市之光社區幼安學堂。兩周時光像掌心的沙,悄然從晨光與暮色中溜走,卻在孩子們的笑靨里、作業本的字跡中,留下了沉甸甸的印記。
作業輔導的時光總伴著細碎的雀躍。志愿者們俯身在課桌旁,用紅筆圈出進步的痕跡,也用便簽寫下“再細心一點,你會更出色”的鼓勵。那些曾讓孩子們撓頭的算式、拼音,在一次次耐心講解中變得清晰。有時候,一道數學題要換三四種講解方式,直到孩子眼睛里露出“原來如此”的光亮;有時候,一個拼音的聲調要反復示范跟讀,看著孩子從發音不準到準確讀出,志愿者們心里便涌起滿滿的成就感。

課堂上的時光則像被撒了彩糖。硬筆書法課上,墨香漫過課桌,孩子們握著筆,一筆一劃地臨摹,筆尖在紙上暈開工整的筆畫,認真的種子在每個孩子心里悄悄發芽。當長征精神宣講講到紅軍過草地的故事時,臺下的小臉上少了平日的調皮,多了幾分對勇敢的向往,課后還有孩子圍著志愿者,追問著更多關于紅軍的故事。體能訓練課上,孩子們戴好拳擊手套,小拳頭握得緊緊的,跟著老師學習基本的出拳姿勢,雖然動作還有些稚嫩,但每一次出拳都透著一股認真勁兒。汗水浸濕了衣衫,卻擋不住他們臉上的笑容,志愿者們和老師一起在旁保護著孩子們,糾正著動作,看著他們像小樹苗一樣茁壯成長。
最難忘的是那些帶著文化溫度的特色課程。非遺面塑課上,面團在掌心搓揉成小兔子、小花朵,一個個充滿童趣的作品漸漸成型。志愿者們也跟著學習,雖然捏出的造型不如老師精致,卻也能和孩子們一起分享創作的快樂。健康知識科普時,大家圍坐成圓圈,志愿者們結合圖片和演示,講解了各種健康知識,孩子們聽得格外認真。臉譜講解與繪制課上,志愿者們先給孩子們講述臉譜的由來和不同顏色代表的含義,當說到紅色代表忠義、黑色代表剛直時,孩子們眼中滿是好奇。隨后大家拿起畫筆,在空白臉譜上勾勒線條、填充色彩,一張張色彩鮮明的臉譜在孩子們手中誕生。詩詞課上,“床前明月光”的吟誦聲飄出窗外,和社區里的蟬鳴疊在一起,成了獨屬夏天的韻律,孩子們在吟誦中感受著詩詞的魅力。

離別的時刻,有的孩子把自己日常中做的手工小作品送給志愿者,雖然造型有些粗糙,卻承載著滿滿的心意。其實志愿者們都知道,這兩周的陪伴或許不能改變太多,但那些一起讀過的詩、捏過的面團、糾正過的筆畫,早已像投入湖心的石子,在孩子們心里漾開圈圈漣漪。
現在回想起來,與其說志愿者們是來支教的,不如說是來赴一場成長的約定。我們帶來知識與技能,也在這段時光里收獲了純粹的感動。看著孩子們一點點進步,從羞澀不敢說話到主動分享想法,從對知識懵懂到逐漸掌握,志愿者們真切地感受到了支教的意義。
當最后一個孩子揮著小手告別,志愿者們知道,這場夏日的相遇不是終點。那些在幼安學堂種下的種子,會在未來的日子里,和孩子們一起,向著光慢慢生長。而這段時光,終將成為志愿者們和城市之光社區最珍貴的夏日紀念,留在每個人的記憶深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