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脈護航,旱澇同防”——我走進江蘇泰州引江河管理處的防旱防洪學習之旅
來源:揚州大學廣陵學院“水脈護航,旱澇同防”社會實踐團隊
為了把課堂上學到的防旱防洪理論知識落到實處,真正理解水利工程如何守護一方安瀾,在“水脈護航,旱澇同防”防旱防洪知識宣傳講座活動期間,我有幸在江蘇省泰州市引江河管理處工程技術科科長周建峰的帶領下,走進了泰州引江河管理處。踩著初秋微涼的風,聽著周科長溫和的講解,這場沉浸式學習之旅,比課本上的文字更鮮活,也更讓人觸動。
一、探尋引江河底蘊:從規劃圖紙到民生實效的認知
剛見到周科長時,他手里拿著一張泛黃的引江河規劃圖,指著上面的線條說:“咱們腳下的這條河,可不是自然形成的,是一代代人挖出來的‘生命線’。”順著他的話,我才慢慢摸清了引江河的“家底”——它西頭連著奔騰的長江,東頭接入平靜的新通揚運河,橫穿過泰州的海陵、高港兩區,從1995年11月動工,到2002年9月全面建成,整整7年時間,建設者們才把這條24公里長、底寬80米的河道打通。
周科長特意帶我看了墻上的核心數據展板:設計引江流量300立方米每秒,能灌溉蘇中、蘇北1000多萬畝農田,還是南水北調東線工程的重要通道。“你知道嗎?去年夏天蘇北旱得厲害,要是沒有引江河從長江引水,多少稻田得干裂?”他的話讓我突然明白,這看似平靜的河道,背后藏著2000萬群眾的生產生活保障。
聊到“旱澇同防”,周科長的語氣嚴肅起來。防洪時,引江河就像個“安全閥”:長江汛期來臨時,節制閘能穩穩攔住洪水,不讓里下河地區被淹;2021年7月汛情最緊張的時候,節制閘連續15天沒停過,單日排澇量達280萬立方米,硬是把泰州城區的內澇壓力扛了下來。而到了干旱季節,它又變成“輸水渠”,年均引25億立方米長江水,2022年夏天更是救了急,保障了800萬畝農田的灌溉。除此之外,它還能給泰州醫藥高新區這些產業園區供水,河邊的水利風景區綠化覆蓋率超90%,散步的市民絡繹不絕,真正做到了“水利+生態”一起抓。
“當年建這條河,難啊!”周科長的話拉回了我的思緒。他說,建設初期遇到軟土地基,一挖就塌,跨公路建橋也處處是難題。但建設者們沒退縮,白天用機械開挖,晚上人工精細修整,還有技術人員半個月守在工地,連家都顧不上回。“這條河每一米,都是他們用汗水泡出來的。”聽著這些往事,我盯著河道邊的石碑,突然覺得上面的“攻堅克難”四個字格外有分量。
二、走進管理核心:從制度細則到智能設備的研學
了解完歷史,周科長帶我去了引江河管理的“大腦”——中控調度室。一進門,滿屏的監控數據就讓我眼前一亮:長江水位、河道流量、水質指標……20多項數據實時跳動,工作人員正盯著屏幕記錄。“我們管理靠的是‘精細化+智能化’,不能有半點馬虎。”周科長指著墻上的制度牌說,從中控室操作規程到汛期應急方案,再到設備巡檢制度,每一條都寫得清清楚楚,誰負責、怎么做、出問題怎么辦,一目了然。
他還點開了智慧水利平臺,演示如何通過大數據分析生成調度建議:“以前靠經驗,現在靠技術,效率高多了,也更精準。”隨后,我們去了節制閘機房,巨大的啟閉機矗立在眼前。周科長按下按鈕,閘門緩緩升起,水流聲轟隆隆的,特別震撼。他還耐心解答了我好奇的“按鈕顏色”問題:紅色是急停,綠色是開啟,黃色是關閉,連檢修區域都劃了黃色警示線,就是為了防止操作失誤。“這些細節,都是為了讓設備穩穩運行。”
三、領略實地風貌:從水利樞紐到生態風光的體驗
最后,我們沿著河岸走到節制閘樞紐實地。站在閘橋上,看著閘門開合間水流奔涌,我才真正感受到水利工程的力量。周科長指著遠處:“你看,那邊是生態步道,市民周末都來散步;這邊是輸水渠道,水正往農田流呢。”
一邊是守護安全的硬核工程,一邊是水清岸綠的自然風光,微風拂過,帶著青草的味道。我突然明白,“水脈護航”不只是防旱防洪,更是守護生態、守護老百姓的好日子。
這次學習之旅雖然只有半天,卻比我讀多少頁課本都有用。原來水利工程不是冰冷的石頭和數據,而是有溫度的民生保障,是一代代人用堅守和奉獻筑起的“安全線”。未來再想起“旱澇同防”,我眼前不再是抽象的概念,而是泰州引江河上那道穩穩的節制閘,是河邊市民悠閑散步的身影,是田地里綠油油的莊稼——這,就是“水脈護航”最真實的樣子。
作者:李韻涵
社會實踐活動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