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苔花如米小,也學牡丹開……”盛夏蟬鳴里,襄陽市老河口市薛集中心小學的教室傳出清亮歌聲。這個暑假,武漢學院法學院“苔米”志愿服務隊帶著熱忱與專業扎根鄉村,打造“苔花道法課課—中國結手工課課—迷你法庭普法課—排球實踐課”四堂特色課程,既為鄉村孩子的成長添彩,也讓青年學子在教學中踐行擔當,用知識與溫暖點亮鄉村暑假時光。
苔花道法課:以心為壤,喚醒自信力量 苔花道法課以“每朵苔花都在綻放”為主題,結合建隊初心,凝聚著志愿者對“鄉村孩子心理健康”的關注與思考。隊員們發現部分留守兒童存在內向、不自信的情況,便以“苔花”為意象,結合法學中“平等”“尊重”的理念,開展心理健康教育。志愿者利用影片《小小的我》為孩子們講解“苔花無陽光仍綻放”的道理,再講述殘疾運動員突破困境的故事,引導孩子接納自我、尊重差異。從畫“人”字詮釋互助精神,到教手語“我很高興認識你”傳遞善意,志愿者用細膩的引導,讓孩子學會表達愛與溫暖。這堂課不僅幫孩子建立自信、培養同理心,更讓志愿者明白:教育不僅是知識的傳遞,更是心靈的陪伴。作為青年志愿者,他們的責任不僅是“教書”,更要成為孩子成長路上的“溫暖伙伴”。
中國結手工課:紅繩繞指,傳承千年文脈 手工課上的中國結教學,不僅是傳統文化的普及,更是志愿者對“文化傳承”責任的踐行。隊員們提前查閱中國結的歷史淵源與編織技法,將“吉祥結”“平安結”的寓意融入教學,用“小老鼠鉆洞”的童趣比喻講解“繞、穿、拉”的步驟。面對孩子“繩子總打結”的難題,志愿者耐心手把手指導,從理線到成型,每一個動作都傳遞著對傳統文化的敬畏。當孩子們舉起自己編織的中國結,紅繩在陽光下泛光時,志愿者順勢講述傳統工藝背后的文化內涵——這堂手工課,不僅讓孩子感受千年文脈的魅力,更讓志愿者深刻體會到“文化傳承者”的角色意義:作為新時代大學生,他們有責任將優秀傳統文化帶出課堂、帶進鄉村,讓文化自信在孩子心中萌芽。
迷你法庭普法課:法潤童心,筑牢安全防線 “現在開庭!”隨著志愿者一聲孩子,教室變身為“迷你法庭”,作為法學院志愿者,隊員們充分發揮專業特長,將晦澀的法律知識轉化為孩子能理解的“沉浸式課堂”。志愿者結合《未成年人保護法》相關內容,以“玩具爭搶”“陌生人給糖”等貼近生活的案例為“案卷”,引導孩子思考“被欺負該找誰幫忙”“遇到危險如何求助”。從解讀法律條文到設計模擬法庭流程,每一個環節都凝聚著法學生的專業思考——他們既希望通過互動,讓孩子樹立“知法、懂法、用法”的意識,學會用法律保護自己;也借這堂特殊的普法課,踐行法學專業“以法育人、以法惠民”的初心,讓專業知識在鄉村教育中落地生根。
排球實踐課:運動逐夢,錘煉堅韌品質 為讓鄉村孩子在運動中感受快樂、強健體魄,志愿者創新引入“目標激勵”理念,為排球課制定了充滿趣味的KPI:連續顛球達到30個,可以兌換一份精心準備的小禮物——有印著卡通圖案的筆記本,也有色彩鮮艷的文具套裝。夏日的操場熱浪滾滾,陽光曬得孩子們額頭沁出汗珠,但沒人因此退縮。志愿者先示范墊球動作,用“托著小鴿子”的比喻糾正姿勢,再一對一指導:“胳膊再伸直些,手腕輕輕發力。”孩子們為了達成目標,有的頂著烈日反復練習,汗水浸濕了衣衫也不停歇;有的互相加油打氣,看到同伴顛球失敗,便跑過去分享技巧。當第一個孩子成功顛夠30個,蹦跳著兌換禮物時,其他孩子的熱情更被點燃,操場上傳滿了“我再試一次”“還差幾個就到了”的雀躍聲。
苔米志愿服務隊的特色課程,既是鄉村孩子的“成長課堂”,也是志愿者的“實踐課堂”。法學生用專業知識播撒法治種子,大學生用多元能力傳遞文化與溫暖,他們以微小卻堅定的行動,詮釋著“把所學獻給社會,把熱愛帶給孩子”的青年擔當,也讓鄉村教育的土壤里,生長出更多希望與可能。(通訊員:杜雨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