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大學子三下鄉:周鄧紀念館里的精神圖譜
7月16日長安大學赴天津暑期社會實踐隊到達位于南開區的周恩來鄧穎超紀念館。
走進紀念館大廳,周恩來與鄧穎超并肩挺立的雕像如精神坐標般矗立。雕像眉宇間凝聚的堅毅,以及背后墻上“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的手書誓言,無聲傳遞著貫穿二人生命的信仰力量。這成為隊員們理解兩位革命者精神世界的起點。
在周恩來革命歷程展區,一件件實物折射出他的人格光輝。展柜里1924年黃埔軍校任職照片上,青年周恩來戎裝筆挺,目光如炬穿透歲月。隊員們注意到他眉峰微蹙的專注神態——那是對革命事業全神貫注的寫照。玻璃柜中陳列的國共談判手稿更為震撼:密密麻麻的蠅頭小楷布滿紙頁,字字如釘。有隊員俯身細察修改痕跡后感嘆:“每個字都在刀刃上行走,這是何等的擔當。”
鄧穎超展區則展現了另一種革命氣質。陜甘寧邊區工作照中,她盤腿坐在農家土炕上與婦女們拉家常,笑容親切自然,毫無距離感。陳列的婦女工作筆記里,“同工同酬”“婚姻自由”等字句反復出現。特別是一份《婚姻法》草案初稿影印件,在“禁止重婚”條款旁,她用紅筆批注“應明確違法后果”——這種務實嚴謹的立法態度,正是她畢生推動婦女解放的精神注腳。
在新中國建設展區,隊員們長久駐足于一件灰藍色中山裝前。袖口處細密的針腳拼接著補丁,無聲詮釋著“艱苦樸素”的真諦。旁邊周恩來批閱的治淮工程報告上,朱筆批注密密麻麻:“必須確保泄洪通道暢通”“移民安置要同步落實”。有隊員輕聲念出批語:“這些字里行間都是對人民的高度負責。”
西花廳復原場景讓革命精神具象化。辦公桌上攤開的文件、待批的公文、磨損的毛筆,勾勒出日理萬機的工作圖景。當隊員們看到那個特殊的工資袋時,展廳忽然安靜下來。袋上清晰標注的工資數額旁,附言“除日常開支外,全部交黨費”的字跡力透紙背。有隊員在筆記中寫道:“物質生活的絕對清貧與精神世界的無限富足,在此形成震撼人心的對照。”
外交展區里,1955年萬隆會議歷史照片中,周恩來從容不迫的神態吸引了眾人。面對復雜局勢,照片定格了他抬起右手作出“求同存異”手勢的經典瞬間。展柜里《和平共處五項原則》手稿上,他特意在“相互尊重”一詞下添加著重號——這細微筆觸折射出平等外交的精神內核。鄧穎超晚年手書詩句“春天過后不是秋,何必為年齡發愁”前,隊員們逐字抄錄。有隊員在旁批注:“這是永不枯竭的革命青春。”
檔案庫房的玻璃墻后,工作人員正在處理鄧穎超1951年婦女工作會議速記稿。紙上“婦女能頂半邊天”的字樣被紅筆圈出——隊員們忽然領悟到:這些文獻不僅是歷史見證,更是精神火炬的傳遞載體。
離館前統計數據顯示:全館展出407件實物中,補丁衣物占17件,各類工作筆記達43本;700余幅照片中,90%以上捕捉的是他們工作場景;34份手稿里,批注修改多達2000余處。這些數字無聲訴說著兩位革命者生命的關鍵詞:奉獻、務實、擔當。臨走前隊員在留言本上留下“為偉大的共產主義事業終身奮斗”的誓言。
走出紀念館,回望這座建筑。隊員們懂得,真正的精神遺產不在宏大敘事中,而在周恩來袖口的補丁經緯里,在鄧穎超批注的字句斟酌間,在工資袋上那力透紙背的承諾中。這些具象存在比任何說教都更有力地證明:有一種人生境界,可以超越物質而永存;有一種精神力量,能夠穿透時空而常新。
社會實踐活動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