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8月2日,南京師范大學泰州學院“紅石榴”志愿隊圍繞“助力民族文化傳承,破解非遺存續困境”主題,前往河南省鄭州市滎陽市金寨回族自治鄉和上街區“燕一樓”餐館,通過文化探訪、技藝學習與法律宣講,為保護和弘揚少數民族文化與非物質文化遺產貢獻青春力量。
當天上午,團隊首先抵達金寨回族自治鄉,在社區主任的帶領下,參觀了具有民族特色的建筑。在文化活動場地,社區主任講述了回族的遷徙歷史與習俗傳統。團隊成員還觀摩了當地的傳統民俗展示,欣賞了回族特色的手工藝術作品和手工地毯,并通過雙語互動與居民交流民族問候語。活動中,志愿者們向居民發放了回族文化宣傳手冊,普及回族傳統節日、習俗與文化內涵,還組織了民族故事分享會,一位居民講述了回族民間的傳統傳說,讓大家更直觀地感受回族文化的魅力。
在與當地居民的訪談中,一位居民分享了“取名”的故事:回族孩子出生后都會取一個具有民族特色的名字,這些名字寄托著父母對美好生活的向往。然而團隊在與當地居民的交流中發現,當地青壯年參與傳統文化活動的積極性較低,傳統建筑年久失修、民族服飾穿戴減少等問題凸顯。回族文化中的服飾、建筑元素應當完成從“文化符號”到“個性表達的工具”的轉換,在既能感受到舒適便利的同時,又能觸摸到祖輩的生活智慧與文化溫度。

當天傍晚,團隊來到滎陽市上街區的“蒸一樓”餐館,拜訪非遺蒸餃傳承人王師傅,體驗學習蒸餃制作技藝。王師傅帶領大家參觀了后廚,現場演示了從選料、和面到捏褶的全過程。在采訪過程中,王師傅坦言,“蒸一樓”蒸餃之所以能傳承百年,靠的就是“用料真、手藝精、心意誠”的祖訓,這份堅守正是非遺傳承的核心。然而隨著時代發展,傳統技藝面臨著嚴峻挑戰,團隊成員建議可以嘗試通過抖音直播、與學校合作組織學生實踐課等方式吸引年輕人,并呼吁政府出臺政策擴大非遺影響力。
最后,團隊在社區活動廣場和“蒸一樓”門店前開展了《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法》宣講活動,通過圖文手冊、案例講解,吸引了不少路人。一位老人表示,團隊志愿者們讓更多人看到了回族文化,對推動民族團結做出了有效的幫助。許多居民表示愿意成為非遺保護的志愿者,共同守護身邊的文化瑰寶。
從回族文化的豐富內涵到蒸餃技藝的精湛匠心,從法律宣講的責任擔當到文化傳承的現實困境,團隊成員深刻認識到:文化傳承不僅需要技藝的延續,更需要全社會的共同參與。

各民族文化的交融,是中華文明的深厚底蘊。這次實踐不僅為非遺文化和少數民族文化打開了展示的窗口,更點燃了青年參與文化傳承的熱情。未來,團隊將繼續以行動守護文化根脈,讓傳統在時代浪潮中生生不息。(撰稿:丁力 王一如 供圖:張弼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