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腳步丈量綠色,用行動踐行擔當:安徽工業大學“青芒實踐隊”實踐隊公園環保實踐記
來源:安徽工業大學作者:安徽工業大學“青芒實踐隊”實踐隊楊盈盈徐文靜
七月的陽光,炙熱而明亮,一如我們初到市人民公園時那顆火熱而忐忑的心。作為安徽工業大學“青芒實踐隊”社會實踐隊的隊長,我和我的隊員們——一群來自環境工程、社會學、新聞傳播等不同專業的環保志愿者,懷揣著“守護綠色家園,共建清潔公園”的樸素愿望,在這里開啟了為期三周的暑期社會實踐。我們渴望用所學知識服務社會,更渴望用我們的雙手,讓這片市民喜愛的綠色空間變得更美好。
初衷:從“紙上談兵”到“真操實練”的轉變
我們的選題并非一時興起。早在學期末的團隊策劃會上,我們就注意到一個矛盾的現象:一方面,我市正在大力推進垃圾分類和“無廢城市”建設;另一方面,我們身邊的公園、廣場等公共空間,依然時?梢姳浑S意丟棄的垃圾和混淆的分類桶。“環境工程課本上的知識如何落地?”“怎樣才能有效提升市民的環保意識?”——帶著這些疑問,我們決定不再“紙上談兵”,而是走向公園,進行一場“真操實練”的環保探索。
行動:汗水、微笑與不曾預料的挑戰
我們的實踐主要由“清理”和“宣導”兩部分組成。
清理,遠比想象中更需耐心。我們原以為垃圾清理就是撿撿瓶子、紙屑,但真正做起來才發現考驗重重。除了顯而易見的廢棄物,更多的煙頭、糖紙、食品包裝袋“隱藏”在草叢深處、石縫之間,必須彎下腰、仔細搜尋才能發現。隊員王璐笑著打趣說:“這簡直是在玩‘大家來找茬’真人版,鍛煉眼力又鍛煉腰力。”烈日當頭,汗水很快浸透了我們的隊服,口罩下的呼吸也變得急促。但每當裝滿一袋垃圾,回頭看到身后更加潔凈的綠地時,那種強烈的成就感瞬間洗刷了所有疲憊。
宣導,是一次次溝通與理解的碰撞。設立宣傳點時,我們準備了自繪的宣傳畫和分類小道具,但起初卻有些“門庭冷落”。我們意識到,被動等待不如主動出擊。隊員們鼓起勇氣,主動走向納涼的老人、帶孩子的家長、散步的情侶。
“阿姨您好,我們是安徽工業大學的學生,能占用您幾分鐘時間了解一下垃圾分類嗎?”“小朋友,你知道西瓜皮應該放進哪個顏色的垃圾桶嗎?”
這個過程并非一帆風順。我們遇到過擺手的匆匆行人,也遇到過對分類標準表示質疑的市民:“我們分了,最后垃圾車還不是混在一起運走?”面對質疑,我們并未氣餒。隊員張偉是環境工程專業的,他耐心地從我市垃圾分類處理的后端流程講起,解釋“前端分類是基礎,后端處理能力也在不斷提升”的道理。雖然一次溝通未必能完全打消疑慮,但我們相信,每一次對話都是一次播撒種子的機會。
最大的驚喜來自孩子們。他們對我們的垃圾分類小游戲展現出極大的興趣,學得飛快,還會認真地“監督”自己的父母。“媽媽,電池是有害垃圾,不能亂丟!”聽到孩子用稚嫩的聲音說出這句話時,我們和家長的臉上都露出了欣慰的笑容。這讓我們堅信,教育的意義在于影響未來。
升華:從“獨善其身”到“美美與共”的感悟
實踐的意義,遠超活動本身。它讓我們對“環保”二字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其一,環保是身體力行的教育。最初,我們或許只是為了完成一次社會實踐。但當我們一次次彎腰撿拾,一次次耐心講解后,環保不再是一個口號、一門課程,而是內化于心、外化于行的習慣和責任。隊員趙蕾在總結會上分享道:“我現在看到垃圾桶,都會下意識地看一下上面的分類標識。這種改變是實踐帶給我的。”
其二,環保是凝聚共識的橋梁。我們的行動像一塊投入湖面的石子,激起了層層漣漪。一位退休的老教師主動加入我們,一起清理了湖畔的長廊;公園管理處的工作人員為我們提供了飲用水,并感謝我們協助減輕了他們的工作壓力;許多市民用手機拍下我們工作的場景,發到朋友圈為我們點贊。這讓我們看到,社會的環保共識正在形成,而我們的大學生身份,恰恰成為了觸發這種共鳴的“催化劑”,實現了從“我們做”到“一起做”的轉變。
尾聲:是結束,更是開始
為期三周的實踐結束了,我們曬黑了,但也更結實了;我們流汗了,但心更明亮了。我們累計清理了超過50公斤的垃圾,發放了500余份宣傳冊,直接或間接影響了上千名市民。
但這絕非終點。“青芒實踐隊”實踐隊的故事還將繼續。我們已與市人民公園管理處建立了長期聯系,計劃將每月的第一個周六定為“綠色共建日”,定期回訪。我們運營的社交媒體賬號也會持續更新環保知識,分享我們的后續行動。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通過這次實踐,我們深切體會到,這座“金山銀山”需要我們每一個人,用一點一滴的行動去共同鑄就。作為新時代的中國青年,我們愿繼續做這顆綠色的種子,扎根泥土,奉獻青春,在建設美麗中國的偉大征程中,書寫下屬于我們的注腳!
。ū疚挠砂不展I大學大學“青芒實踐隊”實踐隊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