躬耕鄉土踐初心,岐黃星火映山鄉
躬耕鄉土踐初心,岐黃星火映山鄉——記一次深入皖南鄉村的醫學生社會實踐
夏日的皖南,群山疊翠,溪水潺潺。7月1日至3日,作為安徽中醫藥大學星火志愿服務隊的一員,我有幸與上海中醫藥大學曙光附屬醫院安徽醫院的醫護人員、揚州大學醫學院的師生們一同,深入宣城市績溪縣梧川村,開展了一場意義深遠的暑期“三下鄉”社會實踐。這是一次知識與鄉土的碰撞,更是一場理想與現實的對話。
初心如磐:在鄉土中錨定醫者使命
活動伊始,在中西醫結合學院黨委書記王紅松、副書記顧義俊的動員下,我們明確了此次實踐的核心:不僅要“送醫下鄉”,更要“問道于民”,在服務中學習,在奉獻中成長。王書記強調:“中醫藥的根在民間,智慧在基層。同學們要俯下身去,傾聽鄉親們的聲音,讓古老的中醫藥文化在新時代的鄉村煥發光彩。”這番話深深烙印在我們每個人心中,成為我們此后三天行動的指南。
多元實踐:在服務中彰顯醫者仁心
梧川村地處山區,青壯年多外出務工,留守的多為老人與兒童,醫療資源相對匱乏。針對這一現狀,我們精心設計了多項服務內容。
首先是大型義診活動。在村中心廣場,我們與上海曙光醫院的專家們并肩作戰,為村民提供免費的健康咨詢、體質辨識、血壓血糖測量等服務。我負責協助一位老中醫進行艾灸治療。一位常年勞作的阿姨肩周炎嚴重,手臂難以抬起。經過二十分鐘的艾灸調理,她驚喜地嘗試著活動手臂,疼痛明顯緩解,臉上綻放的笑容是對我們最好的獎勵。我們還將帶來的藿香正氣水、風油精、活血膏貼等常用藥品分發給有需要的村民,并詳細講解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項。
其次是健康知識講堂。我們利用村委會會議室,開設了多場貼近村民生活的健康講座。我用當地方言(提前向村干部學習了簡單用語)結合圖文并茂的展板,講解了高血壓、糖尿病的日常管理和夏季防暑降溫、飲食衛生知識。同學們還演示了心肺復蘇和海姆立克急救法,許多村民饒有興致地跟著比劃學習。針對兒童,我們設計了“認識身邊的中草藥”趣味課堂,帶著孩子們辨認薄荷、艾草、金銀花等常見草藥,在他們心中播下中醫藥文化的種子。
再次是深入走訪調研。我們分組走進行動不便的村民家中,進行入戶健康篩查和慢病隨訪。在一戶留守老人家中,我們不僅為老人做了詳細檢查,還幫助清掃了院落,陪他們聊天解悶。通過問卷調查和面對面交流,我們收集了當地村民的主要健康問題、就醫習慣以及對中醫藥服務的需求,形成了寶貴的調研報告,為后續持續性的健康幫扶提供了依據。
校際協同:在交流中碰撞智慧火花
此次實踐的另一大亮點是與上海中醫藥大學、揚州大學同仁的深度合作。白天,我們共同服務群眾,默契配合;夜晚,我們三校師生圍坐一堂,展開社會實踐創新研討會。揚州大學醫學院同學分享了他們“互聯網+健康管理”的實踐模式,上海曙光醫院的老師帶來了大醫院優質資源下沉社區的案例。我們就如何建立校地合作長效機制、如何利用新媒體普及健康知識、如何設計更精準的志愿服務項目等議題進行了熱烈討論。這種跨院校、多層次的交流,極大地拓寬了我們的視野,讓我們看到了社會實踐更為廣闊的創新空間和發展可能。
淬煉成長:在反思中升華醫學理想
三天的實踐短暫卻充實。離別時,村民們依依不舍的眼神和淳樸的感謝,讓我們深切感受到了被需要的價值和作為醫學生的責任。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課堂上的解剖圖譜、藥方條文,在真實的病例和需求面前變得無比生動。我不僅鍛煉了臨床技能,更學會了如何與患者溝通,如何用最樸實的方式傳遞健康理念。
實踐于我,是一次深刻的職業啟蒙。它讓我看到基層醫療的現狀與挑戰,也看到了中醫藥在守護鄉村健康中的獨特優勢與巨大潛力。那一盞盞為村民艾灸時點燃的艾條,閃爍的不僅是治病的火光,更是傳承千年的岐黃星火,它在我們這些青年學子的手中傳遞,必將在更廣闊的天地間形成燎原之勢。“星火”雖微,可成燎原。我們帶去的或許是有限的醫療服務,但播下的是健康的希望和文化的種子。與上海、揚州優秀同儕的交流合作,則讓我們看到了匯聚力量、共促發展的美好前景。作為新時代的醫學生,我們將永遠銘記這份來自鄉土的滋養,將個人所學與國家所需、人民所盼緊密結合,讓青春在為祖國、為人民的健康事業不懈奮斗中綻放絢麗之花。
社會實踐活動推薦
- 千年麥稈藏春秋,青春接力續薪火
- 西安理工大學“麥縷織夢”實踐隊懷揣守護非遺的使命,聚焦肇始于隋唐的蒲城麥稈畫,開展系列實踐活動助力傳承。實踐隊走進秦
- 2025-08-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