墓碑上的名字,大地上的豐碑:沈灶英烈故事探尋
來源:山東大學集成電路學院“鹽瀆芯傳”赴江蘇鹽城革命老區紅色研探團
站在沈灶烈士陵園的入口,蒼勁的“革命烈士永垂不朽”八個字便撞入眼簾,瞬間壓下了夏末的燥熱。高聳的紀念碑如沉默的衛士,墓區里整齊的墓碑鐫刻著姓名與年份,有的碑前還放著新鮮的花束——這是時光帶不走的緬懷,是當地人對英烈最樸素的惦念。
俯身細觀墓碑,那些陌生的名字背后,是村民許大爺口中“藏在蘆葦蕩里的戰士”,是“挨家挨戶說‘打跑反動派,大家才能過好日子’”的身影。史料里冰冷的“犧牲”二字,在老人的回憶中變得滾燙:他們也曾年輕,也曾在艱苦的歲月里揣著對未來的熱望,卻最終把生命定格在為信念奮斗的路上。
離開陵園,走進沈灶鎮的街巷,才更懂這片土地與烈士的羈絆。這里的一磚一瓦都記得他們的足跡,正如墓區的青草年復一年生長,見證著“好日子”已成現實。但也發現,部分烈士事跡因年代久遠漸被淡忘,紅色故事的傳播還缺些青春活力。
返程時,紀念碑的輪廓仍在回望中清晰。忽然明白,陵園不只是安葬忠魂的地方,更是一座精神燈塔——它提醒我們,英雄從不是遙遠的符號,而是用生命照亮前路的同行者。作為青年,我們既要用短視頻、VR技術讓故事“活”起來,更要帶著這份“不畏犧牲、矢志報國”的信念,在平凡的日子里續寫他們未竟的理想。
社會實踐活動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