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日,鄭州大學“循跡龍門”社會實踐隊走進河南省洛陽市三彩藝術博物館,開展為期一周的暑期“三下鄉”社會實踐活動。此行旨在通過深度調研,深入了解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唐三彩的發展現狀,探索多方力量協同保護與文化遺產活化的有效路徑,為助力洛陽文旅產業高質量發展、堅定文化自信貢獻青春力量。

圖為工作人員向實踐隊員講解唐三彩發展現狀
步入博物館,實踐隊員們在文物展覽區駐足觀看。在聚光燈下,一件傳統的唐三彩馬格外奪目,其通體紅潤,釉色飽滿,在光線映襯下流光溢彩,盡顯大唐氣象的華美與生動。環顧四周,不同時代的陶瓷展品盡顯釉色技術的成熟,從漢代鉛釉陶的深沉綠意,到宋瓷青白釉的溫潤如玉,再到明清彩瓷的斑斕絢麗,古老技藝與當代創新在此交匯,默默訴說著傳承與發展的故事。

圖為實踐隊員參觀唐三彩展品
隨后,實踐隊員們帶著對“協同傳承”的思考,與博物館工作人員展開深入交流。當被問及當前傳承面臨的主要挑戰和應對之策時,這位工作人員坦言:“文化遺產的保護與活化,遠非一家機構能獨立承擔。”她詳細介紹博物館正在探索的“協同機制”——積極聯動政府部門獲取政策支持,引入高校研究力量攻克技術難關,攜手企業資源搭建市場推廣平臺,并呼吁社會群體積極關注參與。此外,她還特別以標志性的“流霞”技法為例,指出釉色在窯火中自然交融變幻的獨特美感,正如同多方協作產生的創新活力。
工作人員的講解引發隊員們的共鳴和思考。實踐隊員表示:“文化自信不僅源于輝煌歷史,更在于當下如何讓傳統‘活’起來。唐三彩在當代的創新發展,是多方智慧與力量協同的結果。作為青年學子,應該貢獻自己的思考和行動。”

圖為實踐團隊在洛陽三彩藝術博物館合影
通過實地調研,鄭州大學學子不僅加深了對唐三彩藝術價值的理解,更切身感受到協同合作在文化遺產傳承中的核心作用。未來,團隊將繼續利用專業知識為文化遺產保護注入青春力量,推動文化遺產保護與傳承走得更遠。
(供稿 沙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