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6月15日上午,“中文+旅游”對外漢語系列課程之桂茶篇在七星區山水道茶業空間開講。來自越南、泰國、老撾、印度尼西亞的國際學生齊聚一堂,在廣西師范大學漢語國際教育專業學生團隊與桂林山水道茶業的協同教學中,通過沉浸式漢語學習與文化體驗,深度感知桂林特色茶文化,為服務本地旅游場景夯實語言與文化基礎。
本次課程以“桂茶通識+中文應用”為核心,聚焦旅游場景中茶文化相關的漢語溝通能力培養。課堂伊始,授課教師通過實物展示引發興趣——桌面上整齊擺放的六堡茶、桂花茶茶葉樣本,讓學生們直觀觀察外形、細嗅香氣。“你們聞到了什么味道?和家鄉的茶有什么不同?”簡單的提問瞬間激活課堂,國際學生們紛紛用中文嘗試描述“桂花香”“醇厚”等感受,自然切入“桂林特色茶”主題。
詞匯與表達學習環節凸顯“實用導向”。教師結合山水道茶業提供的實景圖片與茶葉實物,逐一講解“六堡茶”“桂花茶”“采摘”“沖泡”等核心詞匯,通過“看圖說詞”游戲強化記憶——當投影展示茶山圖片時,學生們迅速搶答“采茶”;看到茶具時齊呼“泡茶”,課堂互動氛圍熱烈。隨后的情景模擬更讓學生們躍躍欲試,兩人一組分別扮演“茶舍主人”與“游客”,用“歡迎品嘗本地特色茶”“這是桂林的桂花茶,很香”等句式完成對話練習,教師則在旁實時糾正發音與表達,確保語言應用貼合旅游服務場景。
案例分析與文化對比環節進一步深化教學實效。課堂播放了一段“外國游客因不懂‘先聞后嘗’禮儀鬧笑話”的情景短片,引發學生討論:“游客為什么會誤解?該怎么用中文解釋?”在教師引導下,大家總結出“先聞香再品茶是中國傳統習慣,就像喝咖啡前先聞香氣一樣”的通俗表達。隨后展示的中西方茶具對比圖,更讓學生們清晰理解“中國功夫茶講究流程”與“西方袋泡茶追求便捷”的差異,學會用類比法向游客解釋茶文化,如“六堡茶需要慢慢泡,就像紅酒醒酒一樣”。
廣西師范大學國際交流處老師表示:“將桂茶文化融入‘中文+旅游’教學,既讓國際學生掌握了實用漢語技能,也幫助他們理解背后的文化邏輯,為未來在桂林旅游場景中提供服務打下了扎實基礎。”山水道茶業負責人也認為,這種“教學+實踐”的模式,讓茶文化成為連接語言學習與產業需求的紐帶。
據悉,本次室內理論課是桂林“中文+旅游”課程的第一課,后續還將組織學生前往茶山、茶舍開展實地實訓,通過“課堂學+現場練”的方式,培養既懂中文又通文化的國際旅游服務人才。活動結束時,留學生們仍意猶未盡,紛紛表示“不僅學會了茶的中文說法,更知道怎么向游客介紹了”,對即將到來的實地體驗充滿期待。
賈麗雯 林炫圻 王雨欣/文
賈麗雯 王雨欣/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