塔里木大學胡楊學子到新疆克州阿克陶縣開展“推普助力鄉村振興”三下鄉社會實踐活動
為響應國家推廣普通話的號召,助力鄉村振興與民族團結,2025年6月30日至7月8日,塔里木大學人文學院“以語為橋,同心共言”暑期社會實踐團,深入新疆克孜勒蘇柯爾克孜自治州阿克陶縣玉麥鎮阿勒吞其村,開展了為期9天的普通話推廣及文化交流活動。此次實踐活動聚焦當地村干部及青壯年勞動力,圍繞四大核心內容展開。團隊通過國家通用語言培訓,從普通話基礎知識到音變、朗讀、命題說話等實用技能,系統提升學員的語言應用能力,每日的課程都針對性極強,從聲母、韻母訓練到音節輔導,循序漸進幫助當地村民掌握普通話技巧。同時,結合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主題,強化村民的國家認同與文化認同。
一、田間課堂傳“鄉音”,普通話成致富“金鑰匙”
在阿勒吞其村的文化廣場上,志愿者們化身“普通話老師”,結合村民日常生產生活場景,重點講解農產品銷售、電商直播等實用話術。
值得關注的是,實踐團還融入了AI技能應用宣講,讓村民了解智能技術在生活生產中的應用,拓寬視野;此外,隊員們積極參與當地民俗活動,在包爾薩克制作、民族舞蹈學習等互動中,深化文化交流,增進民族情誼。
二、服務基層強紐帶,語言相通凝聚振興合力
阿勒吞其村因地處偏遠,普通話普及程度有限,制約了當地對外溝通與發展。此次活動中,實踐團發揮專業優勢——成員均具備普通話二乙及以上水平,且有維吾爾語基礎,能與村民溝通。通過“白天幫工、夜晚授課”的模式,隊員們既協助鄉鎮機關處理日常事務,又進入農戶家中進行調查,覆蓋50余人,結果顯示,有85%以上的農戶普通話表達能力較強。
此次活動不僅是一次語言推廣,更是一堂生動的民族團結實踐課。推廣普通話,不僅是語言的互通,更是思想的共鳴。活動通過語言賦能,讓村民在產業發展中更有底氣,為鄉村振興搭建起一座連接內外、凝聚力量的“連心橋”。


文稿:曹曉艷、冶貴藍
攝影:梁俊梅、王天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