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陳景琦 馬宇恒)為響應國家鄉村振興戰略號召,深入基層開展法治服務,湖北民族大學法學院“法潤青禾”普法實踐隊,在恩施市三岔鎮司法局的指導與對接下,于2025年6月20日奔赴三岔鎮水洞村,開展了一場融合水質安全調研與精準法治宣講的暑期“三下鄉”實踐活動。實踐隊以專業視角聚焦民生關切,以青春腳步丈量鄉村法治需求,為水洞村注入了一股清新的法治活力。
圖為普法實踐隊前往水洞村與村委會對接 劉昱辰 供圖
專業視角探水質,守護民生“生命線”。“源頭活水”是鄉村健康發展的基礎。調研結果顯示水洞村享有政府引調的優質自來水和雙水源保障,并且正在建設的“楊柳溪管網延伸工程”也將持續優化供水體系。隊員們實地走訪村內水廠及水源地,細致觀察取水口環境、凈化設施運行狀態,并沿供水管網與村內河流進行踏勘,詳細記錄水體觀感、周邊排污及保護措施落實情況。
圖為實踐隊員前往水洞村自來水水泵站實地調研 陳景琦 供圖
實踐隊發現,得益于政府有效管理與村民環保意識提升,村內主要飲用水源清澈潔凈,管網維護良好。村道沿線5公里科學分布40余個垃圾桶,生活垃圾實現政府統一清運,有效避免了面源污染。道路兩旁花壇綠意盎然,村民自發參與建設維護,展現出良好的生態環境治理成效。這些扎實的基礎工作為水質安全提供了有力保障。實踐隊將形成專業調研報告,提出針對性建議,助力水洞村持續鞏固“水清岸綠”的生態優勢。
圖為實踐隊員為水洞村村民進行普法宣講 馬宇恒 供圖
環境保護是水洞村的亮點,也是法治宣傳的重點。隊員們結合該村生活垃圾統一處理、河流政府管理、村民積極參與綠化等良好實踐,運用通俗易懂的語言、生動鮮活的案例著重宣講了《環境保護法》、《水污染防治法》相關法律責任,強化村民“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法治理念,鼓勵大家珍惜并守護好來之不易的優美環境。
普法形式不拘一格——村頭樹下、農家院落都成為普法微課堂,隊員們與村民圍坐交流,耐心解答土地流轉、務工維權等切身疑問。一場場接地氣的“法治龍門陣”,讓抽象的法條化作村民聽得懂、用得上的“護身符”,法治精神如春風化雨,浸潤心田。
圖為隊員采訪村書記杜克明 彭莎莎 供圖
青春聚力助振興,校地聯動“謀長遠”此次水洞村之行,不僅是普法實踐,更是校地深度合作的生動實踐。三岔鎮司法局作為關鍵橋梁,為活動提供了堅實的政策與協調支持,確保了實踐方向與基層需求的精準契合。水洞村兩委的高度重視與村民的熱情參與,特別是村支書對供水體系完善工程的介紹,展現了基層治理的積極面貌,也為學子們提供了寶貴的實踐課堂。
“深入水洞村,我們見證了政府公共服務下沉的實效,更感受到法治思維在鄉村治理中的蓬勃力量,”實踐隊員深有感觸,“村民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對法律知識的渴求,是我們持續前行的動力。”實踐隊伍后續將持續強化與地方的合作,推動更多智力資源服務鄉村振興戰略。(記者 陳景琦 馬宇恒 通訊員 李佳妮 譚昱陽 楊冰潔 劉昱辰 寸雪琴 彭莎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