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研究以廣東省雷州市唐家鎮杜陵小學和元奏小學2-5年級學生為研究對象,采用自然觀察、問卷測量調查法、作品分析法、個案研究法以及訪談法研究小學學生人際交往情況,研究結果顯示:(1)小學生在個體與集體的關系、師生關系上的人際交往優于同伴關系;(2)小學生的問卷總維度和作品分析法測試得分在性別、年級上均存在顯著差異,在留守與否上不存在顯著差異;(3)小學生的期末成績與師生關系、個體與集體的關系不存在相關性,但與同伴關系、綜合的總維度及作品分析法測試得分呈正相關關系。針對以上研究結果,本研究提出相應改善措施。
關鍵詞:小學生;人際交往;研究;分析
埃里克森的人格發展階段論認為,人際交往對兒童身心發展有重大影響。小學階段是兒童人際關系形成的最初階段也是重要階段
[1],良好的人際交往是環境對兒童自身價值的認同以及兒童社會化的重要途徑。基于此,“棋緣”社會實踐隊調研小組通過三下鄉活動來到廣東省雷州市唐家鎮杜陵小學和元奏小學,采用自然觀察、問卷測量調查和作品分析法,個案研究法以及訪談老師和家長的方法,對學生人際交往現狀進行實踐調查研究,了解學生人際交往實際情況,剖析學生人際交往中存在的問題并進行深入分析,有針對地提出改善學生人際交往情況的建議與對策,幫助學生適應未來中國社會持續發展的需要。本次研究在一定程度上豐富農村小學生人際交往方面的理論,并為家長對孩子進行家庭教育,教師對學生進行集體教育提供一定的借鑒與參考。
為了解農村小學生人際交往情況,本研究采用隨機抽樣的方法,分別隨機平均抽取唐家鎮杜陵小學和元奏小學2-5年級中一部分的學生作為研究對象。其中2-3年級學生歸為低年級學生,4-5年級學生歸高年級學生,研究對象情況如表 1所示:
| |
低年級 |
高年級 |
總人數 |
百分比 |
| 男生 |
20 |
16 |
36 |
36% |
| 女生 |
32 |
32 |
64 |
64% |
| 總數 |
52 |
48 |
100 |
100% |
研究方法如圖 1所示:
問卷題目分布情況如表 2所示:
| 維度 |
項目數 |
題號 |
| 同伴關系 |
6 |
1、2、3、4、5、6、 |
| 師生關系 |
3 |
7、8、9 |
| 個體與集體的關系 |
3 |
10、11、12 |
| 作品分析法 |
1 |
13 |
圖 2、圖 3為賦分值為5分和1分的《房樹人》畫作展示:
圖 2賦分值:5分

研究思路如圖 4所示:
對問卷各維度和作品分析法的測驗得分進行描述性統計分析,結果如表 3、表 4所示:
| |
最小值 |
最大值 |
平均數 |
標準差 |
| 同伴關系 |
1.670 |
5.000 |
3.903 |
0.709 |
| 師生關系 |
1.000 |
5.000 |
3.987 |
0.907 |
| 個體與集體關系 |
2.330 |
5.000 |
4.317 |
0.727 |
| 總量表 |
2.250 |
5.000 |
4.027 |
0.621 |
| |
最小值 |
最大值 |
平均數 |
標準差 |
| 作品分析法 |
1 |
5 |
3.520 |
1.439 |
對比問卷維度和作品分析法得分平均分,可知學生的人際交往情況在三個維度和總體情況上均為良好,其中個體與集體關系最好,師生關系和同伴關系的人際交往情況不存在顯著差異。
采用獨立樣本t檢驗,分別分析小學生人際交往各維度和總量表以及作品分析法的測試得分在性別、年級、留守情況上的差異情況,表 5、表 6為性別差異分析:
| 項目維度 |
男 |
女 |
t |
p |
|
| M |
SD |
M |
SD |
|
| 同伴關系 |
3.78 |
0.79 |
3.97 |
0.66 |
-1.339 |
0.184 |
|
| 師生關系 |
3.70 |
0.97 |
4.15 |
0.83 |
-2.400 |
0.018* |
| 個體與集體關系 |
4.19 |
0.85 |
4.39 |
0.64 |
-1.260 |
0.211 |
| 總量表 |
3.86 |
0.67 |
4.12 |
0.57 |
-2.009 |
0.047* |
注:**表示P<0.01,*表示P<0.05,下同
由表 5可知,不同性別學生的人際交往情況在同伴關系和個體與集體關系上不存在顯著差異,在師生關系上存在顯著差異。其中,女生在師生關系中的人際交往情況顯著優于男生。
以下呈現本研究在杜陵小學的觀察實錄,可佐證該結論。案例的時間為2023-7-6至2023-7-15,地點為杜陵小學,其中出現的學生姓名均用S1、S2等代號表示,下同。
案例1-1
地點:教室 事件:幫助老師
研究者發現,女同學課前會主動幫老師調試教學用具,課上協助老師維持課堂秩序,男同學則幾乎不會,他們課上喜歡違反課堂紀律,有時候還會要求老師提前下課。
| 項目維度 |
男 |
女 |
t |
p |
| M |
SD |
M |
SD |
| 作品分析法 |
2.94 |
1.69 |
3.84 |
1.17 |
-2.834 |
0.006** |
由表 6可知,不同性別的學生在作品分析法的測驗上表現出顯著差異。
表 7、表 8為年級差異分析:
| 項目維度 |
低年級 |
高年級 |
t |
p |
| M |
SD |
M |
SD |
| 同伴關系 |
4.14 |
0.61 |
3.64 |
0.72 |
3.772 |
0.000** |
| 師生關系 |
4.13 |
0.79 |
3.83 |
1.00 |
1.639 |
0.104 |
| 個體與集體關系 |
4.40 |
0.77 |
4.22 |
0.68 |
1.246 |
0.216 |
| 總量表 |
4.20 |
0.54 |
3.83 |
0.65 |
3.112 |
0.002** |
由表 7可知,不同年級的學生的人際交往情況在師生關系和個體與集體關系上不存在顯著差異,在同伴關系上存在顯著差異。
| 項目維度 |
低年級 |
高年級 |
t |
p |
| M |
SD |
M |
SD |
| 作品分析法 |
3.85 |
1.33 |
3.17 |
1.48 |
2.416 |
0.018** |
由表 8可知,不同年級的學生在作品分析法的測驗上存在顯著差異。
為探究留守兒童與非留守兒童之間的人際交往情況差異,進行留守情況差異分析,如表 9、表 10所示:
| 項目維度 |
留守 |
非留守 |
t |
p |
| M |
SD |
M |
SD |
| 同伴關系 |
3.92 |
0.70 |
3.90 |
0.72 |
0.162 |
0.871 |
| 師生關系 |
3.99 |
0.99 |
3.99 |
0.88 |
0.005 |
0.996 |
| 個體與集體關系 |
4.23 |
0.82 |
4.35 |
0.79 |
-0.699 |
0.486 |
| 總量表 |
4.02 |
0.69 |
4.03 |
0.60 |
-0.111 |
0.912 |
由表 9可知,留守與否的學生的人際交往情況在同伴關系、師生關系和個體與集體關系上不存在顯著差異,說明學生是否為留守兒童對其同伴關系,師生關系,個體與集體關系均沒有影響。
| 項目維度 |
留守 |
非留守 |
t |
p |
| 作品得分 |
3.23 |
1.63 |
3.62 |
1.36 |
-1.194 |
0.235 |
由表 10可知,留守與否的學生在作品分析法的測驗上不存在差異性。
為探究學生的期末成績與其人際交往情況的相關性,表 11、表 12為期末相關性分析:
| |
同伴關系 |
師生關系 |
個體與集體的關系 |
總維度 |
| 期末成績 |
0.262** |
0.144 |
0.042 |
0.215* |
由表 11可知,學生的期末成績與其人際交往中的師生關系、個體與集體的關系不存在相關性,而與同伴關系及總維度呈正相關關系。說明學生的同伴關系和總體交往情況與其成績發展相互影響。
案例1-2
地點:教室 事件:小組折紙船比賽
在小組折紙船比賽活動中,成績較好的同學組成的小組,大家積極參與,討論決定紙船的顏色和名字,在比賽中獲勝;而成績不太理想的同學組成的小組,成員消極參賽,在紙船的顏色和名字問題上還會發生爭吵,互不相讓。可見,同伴關系與學生的期末成績呈正相關關系。
| |
作品分析法得分 |
期末成績 |
作品分析法得分 期末成績 |
1 0.206* |
0.206* 1 |
由表 12可知,學生期末成績和作品分析法測驗得分之間有著顯著的正相關關系。
本研究選取一位具有典型代表的人際交往關系差的學生S1進行深入研究,通過自然觀察、問卷、作品分析法以及訪談家長與老師的方法對其人際交往現狀進行了解,分析原因,進而提出矯正建議和指導對策。
圖 5為案主S1的基本問題和信息:
圖 6為S1的問卷和作品分析法的測試得分:
分析:由圖 5、圖 6可知,S1同學的人際交往情況不甚理想。由于父母身體情況特殊,家庭教育方式不當,加之家庭經濟條件差,多種原因長久交織影響,造就S1自卑的心理和糟糕的人際交往現狀。其師生關系取決于老師的相處態度,碰到和藹親切,有教育方法的老師,她就會親近,反之就疏遠老師。由此可知,S1的性格特點、家庭環境和老師的教育方式對其人際交往有重大影響,這些因素不僅僅是影響S1人際交往的重要因素,同時也是影響其他同學人際交往的重要因素。
建議與對策:對于內在因素即S1的性格特點,應對S1進行矯正指導與適應性訓練,改善其情緒不穩定的缺點,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學會用有效合理的方式與他人相處,增進感情。對于外在因素,父母應改變只重視成績而忽略性格發展的簡單粗暴的教育方式,老師應重視學生人際關系的發展,適時給予指導建議,設計活動促進學生的人際交往。
以上為S1人際交往情況的分析,揭示影響的因素并給予矯正建議和指導對策,具有個體性和特殊性,這些影響因素同時又具有普遍性,反映集體的情況,相關的建議和指導也適用于集體。
教師訪談的問題和對象信息如圖 7所示:
本研究的訪談問題從學生總體交往情況,學生人際交往的影響因素,培養學生們人際交往能力的相關措施三個維度設置,以下從這三個維度對教師的回答進行分析。具體的訪談問題以及老師的回答請查看附錄。
在學生總體交往情況的維度上,可知學生的同伴關系、師生關系以及個體與集體的關系都發展的比較良好,但這三個關系都存在一定的問題。在同伴關系層面,每個年級都存在獨來獨往的學生,但是占比比較少。學生自身性格的缺點也對其人際交往情況產生不利影響;在師生關系層面,絕大部分的同學都有尊重老師的觀念,并能付諸實踐,但與老師親近程度取決于老師對待其的態度和與其的相處方式,他們會更加親近溫柔和善的老師;在個體與集體關系層面,學生們存在集體觀念認知薄弱的問題。
在學生人際交往的影響因素維度上,可知家庭的教育方式和父母在孩子的兒童時期的陪伴時長是影響學生人際交往能力的主要因素;性別不會影響學生的人際交往情況,但學生的性格會對其人際交往情況造成影響;學生的人際交往情況并不會影響其成績,但成績會影響其人際交往情況;學生在年齡的增長中不斷汲取人際交往的相關知識,鍛煉人際交往能力,使得自身的人際交往情況不斷改善。
在培養學生人際交往能力的相關措施維度上,我們了解到幾乎所有的老師都認同“平時要設計一些活動來培養學生人際交往能力”這個觀點,但并非所有的老師都能貫徹落實這一觀點,因為老師們受限于課程目標完成的壓力,備課的繁忙以及自身家庭的事務。只有真正意識到人際交往能力對學生健康人格的形成的深遠影響的老師才能落實設計培養學生人際交往能力的活動并把其放在課堂安排中這一設想,賦予實踐,并且取得一定的成效。
本研究以杜陵小學和元奏小學學生為研究對象,對其同伴關系、師生關系、個體與集體的關系和總體交往情況進行研究,結果表明:
第一,學生個體與集體關系維度得分最高,其他維度的得分相差無幾,說明在學生的人際交往中,個體與集體關系交往較為密切,是學生交往生活中的重要一環。
第二,不同性別學生的人際交往情況在同伴關系和個體與集體的關系上不存在顯著差異,在師生關系上存在顯著差異。其中,女生在師生關系中的人際交往情況顯著優于男生。說明在學生人際交往中,性別不是影響學生人際交往情況的因素,且較少甚至不會出現個人活動脫離集體交往的情況。
第三,不同年級學生的人際交往情況在師生關系和個體與集體關系上不存在顯著差異,在同伴關系和總體交往情況上存在顯著差異。說明相比于高年級學生,低年級學生的人際交往情況在同伴關系上更為密切,且在總體交往情況上也比高年級好。
第四,留守與否的學生的人際交往情況在同伴關系、師生關系和個體與集體關系上不存在顯著差異,說明學生是否為留守兒童對其以上關系的發展均沒有影響。
第五,學生期末成績與人際交往中的師生關系、個體與集體的關系不存在相關性,而與同伴關系及綜合的總維度呈正相關關系。說明學生的同伴關系和總體交往情況與其成績發展相互影響。
首先,學生自身要自覺培養良好的人際交往關系。對身邊同學表現出適當的善意和微笑,不盲從他人,孤立某人。多親近老師、參與集體活動。學會判斷是非,保持良好的人際交往關系。
其次,學生個人年紀尚小,自我培養良好的人際交往能力尚且不夠,需要教師在日常教學當中,給予學生足夠的關注、必要的夸贊并有意識地設計相應活動,鼓勵和引導學生融入班集體,為他們提供更多的磨合機會,增進生生友誼,師生情誼,讓學生在活動中鍛煉人際交往能力。由學生的個體性格、家庭等方面差異所導致的人際交往問題,更需要教師采用多種引導方法,盡可能幫助學生走出交際的障礙。同時,積累學生的交際問題和解決方案,以此不斷反思和改進,逐漸形成一套自身的理論系統和行為準則。
再者,家長在家庭教育方面,不應只注重孩子的成績,也應有意識地培養孩子的人際交往能力,鼓勵孩子在課業之余,多接觸同學,多和同學交往。更重要的是,要培養孩子平等對待和尊重每一個同學,以此提高孩子的人際交往的能力和社會交往優勢。家長還要多注意和老師來往,密切關注孩子在校表現情況,及時給予孩子必要的教育。同時也應當鼓勵孩子多和老師溝通和交流,增進孩子和老師的關系。
最后,教育主管部門需提倡和呼吁教師關注學生人際交往問題,而不能只關注學生成績。在訪談的五位教師當中,有三位在促進學生人際交往關系方面沒有想法或較少考慮,表明了教師在學生人際交往困難上的思考不足和付諸行動上的缺失。另外兩位老師雖提出自己的想法,但并沒有形成較為完善的系統,無法應對學生的各種交際問題。若要改變這種現狀,還需教育主管部門從中促進,提升教師的多元教學理念,使之關注到學生學習以外的人際交往等涉及學生健康而全面發展等多方面問題,以此完善自身教學工作,自覺建立符合學生的教學系統。學生建立良好的人際交往關系也是學生心理健康、全面發展的重要課題,教育主管部門應給予重視。
- 新文庫網.中高年級小學生人際交往現狀分析及建議[EB/OL](2021-11-18)[2023-8-19].https://www.xinwenku.com/p-3788919.html
- 呂叔湘主編.現代漢語詞典[K].北京:商務印書館,2016:600,647
- 付佳.小學一年級新生入學適應現狀及管理對策研究[D].遼寧師范大學,2016.
- 董莉,沃建中.3-6年級小學生人際交往發展特點的研究[J].中國臨床心理學雜志,2005(01):45-47.
- 雷湘竹.城市小學高年級學生同伴交往的現狀與對策[J].教育科學論壇,2007,000(04A):P.72-74
- 李玉.鄉村留守小學生人際交往恐懼現象研究[D].湖南師范大學,2020.DOI:10.27137/d.cnki.ghusu.2020.000644.
- 靳雨馨.低年級小學生學校適應研究[D].魯東大學,2022.DOI:10.27216/d.cnki.gysfc.2022.000233.
- 史克學.小學生人際交往研究述評[J].太原師范專科學校學報,2001(01):61-63.
- 陸秀祝.幼小銜接視角下小學一年級新生入學適應研究[D].華中師范大學,2021.
- 于淑鑠.小學一年級學生學校適應狀況研究[D].遼寧師范大學,2017.
- 蔡蘇亞.一年級學生入學適應問題、原因與對策研究[D].曲阜師范大學,2018.
附錄A 文獻綜述
人際交往《現代漢語詞典》把“際”解釋為“彼此之間”,“交往”解釋為“互相來往聯系”
[2];付佳提出人際交往屬于社會屬性,是在生活中建立起的社會關系。綜上所述,人際交往指的是社會中的人與人互相交往,建立起一定的社會關系的過程
[3]。
關于小學學生人際交往情況,不同學者有不同的研究視角和獨特的看法,下列將學者們對小學學生的人際交往的不同觀點及取得的成果整合成四大板塊。
小學生人際交往情況研究對于小學生人際交往現狀研究,不同學者研究的對象情況各異,取得不同成果。董莉、沃建中的研究跨多個地區和學校,認為3-6年級小學生同伴關系優于師生關系,其中女生人際交往水平高于男生的人際交往水平
[3]。雷湘竹認為城市小學高年級學生同伴交往現狀面臨交往機會少,交往過程時常不如意,內心孤獨等問題
[4]。李玉認為鄉村留守小學生的人際交往中老師是最為恐懼的交往對象
[5]。靳雨馨認為低年級小學生人際交往關系中同伴關系和個體與集體關系的發展得不夠理想
[6]。
小學生人際交往的研究維度學者傾向于把小學生人際交往分三個維度進行研究,其中同伴交往與師生交往是較為穩定的兩個維度。史克學從師生交往、同伴交往、親子交往三個方面對小學生的人際交往情況進行研究
[7];陸秀祝則分為同伴交往和師生交往兩個維度
[8];于淑鑠則側重研究同伴關系、師生關系、個體與集體的關系這三個維度
[9]。
影響小學生人際交往能力的因素學生性格、感情基礎、家庭教育是影響人際交往的重要因素。陸秀祝強調,兒童自身性格是影響兒童人際交往的重要因素之一,外向的學生在人際交往中占有明顯優勢;除此之外,來自同一個幼兒園的學生有感情基礎,更容易在小學階段建立良好的人際交往關系
[8];蔡蘇亞認為,學生交往技能的缺乏也會影響其人際交往能力[10];付佳指出,家長能否對孩子進行干預,給孩子提供更多的機會與外界進行社會交往對兒童發展人際交往能力尤為重要;同時,同伴的友好程度、課堂氛圍的融洽與否影響著兒童的人際交往能力
[2]。
文獻述評國內學者根據不同的視角和方法對不同情況的小學學生的人際交往現狀的研究,反映出小學生人際交往存在一定問題,值得關注,為本選題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指導意義和理論參考價值。然而,縱觀以往研究,我認為仍存在一下問題:首先,關于小學生的研究,大部分文章把研究重心放在學習方面,人際交往方面的研究只是作為其中一個小分支研究,極少有文章把人際交往作為一個單獨的課題進行探索;同時,關于小學生的人際交往研究大多以發達地區的學校樣本為主,欠發達地區的研究樣本相對較少,可供教師、家長借鑒的建議也缺乏針對性。因此,本研究以農村小學學生的人際交往現狀作為一個獨立的課題,通過數據分析農村小學學生人際交往的實際情況,探究影響其人際交往的相關因素,并針對性地提出一些舉措改善學生的人際交往能力,為家長和老師在管理、教育學生時提供一定的借鑒作用。
完成問卷收集后,采用李克特五級評分法對問卷信息進行數據整理和統計,使用SPSS網頁版對數據進行信效度分析。如表 13、表 14所示:
| Cronbach’s Alpha |
基于標準化項目的Cronbach的Alpha |
項目個數 |
| 0.760 |
0.773 |
13 |
由表 13可知,Cronbach’s Alpha的系數為0.760,大于0.7,說明問卷信度良好。
| 取樣足夠度的Kaiser-Meyer-Olkin度量 |
|
0.761 |
| |
近似卡方 |
257.643 |
| Bartlett球形度檢驗 |
df |
78 |
| |
Sig. |
0.000 |
由表 14可知,KMO值為0.761,大于0.6,Bartlett球形度檢驗值為257.643,P值為0.000,小于0.05,說明問卷效度良好。
| 維度 |
表現 |
完全符合(5) |
比較符合(4) |
一般(3) |
比較不符合(2) |
完全不符合(1) |
| 同伴關系 |
1.經常和同學一起游戲,不落單 |
|
|
|
|
|
| 2.和同學快樂相處,有固定的好伙伴 |
|
|
|
|
|
| 3.犯錯后主動向對方道歉 |
|
|
|
|
|
| 4.同學有困難時能夠主動幫助同學 |
|
|
|
|
|
| 5.不經常與同伴發生爭吵 |
|
|
|
|
|
| 6.遇到困難不哭泣,主動想辦法解決 |
|
|
|
|
|
| 師生關系 |
7.主動親近老師 |
|
|
|
|
|
| 8.對老師的問話大方、熱情地回答 |
|
|
|
|
|
| 9.接受老師的批評 |
|
|
|
|
|
| 個體與集體的關系 |
10.熱心、積極主動做值日 |
|
|
|
|
|
| 11.為班級榮譽感到高興且努力 |
|
|
|
|
|
| 12.喜歡參加集體活動 |
|
|
|
|
|
【學生總體交往情況】訪談問題1:請問班上學生喜歡和同學交往嗎?情況是否良好?T1:絕大部分的學生都喜歡和同學交往,只有少數的同學是比較獨來獨往的。
T2:大部分學生都喜歡和同學交往,他們會一起在課間時候在教室外空地玩游戲,也會一起上下學,比較少獨來獨往的,獨來獨往的同學一般就是做自己的事情或者是在旁邊看別人玩。
分析:由以上兩位老師提供的訪談信息可知,總體上看,學生的同伴關系發展比較好,但是依舊會存在個別同學獨來獨往的情況,在同伴關系上獨來獨往問題有一定普遍性,學校和家長要引起關注。
訪談問題2:班上學生喜歡和老師交往嗎?情況是否良好?T2:喜歡和老師交往。學生會主動過來跟我打招呼,上課會積極回答問題。我平時批評了他們,他們都不會記恨在心,郁悶一會便又主動跟我打招呼了。
T4:學生們喜歡和我相處,跟我關系很不錯,總體上很聽我的話,甚至連獨來獨往的S1和我關系也不錯,經常在微信里給我發信息,如果我晚一點回信息,她會主動催我回信息。同時她也很崇拜我。我能跟學生相處這么好,因為平時我很尊重他們,也耐心傾聽他們的話,對每個學生都平等地看待。
T5:這個主要看老師怎么對待學生,如果老師把自己當成學生的朋友,不擺架子,學生們都愿意和老師親近,如果老師整天顧及教師的權威,放不下,學生們則不會親近他。
分析:學生們是否跟老師親近主要受老師對待學生的態度和方式影響,如果老師態度親切,方式溫和、尊重,學生們會比較愿意親近老師,如果老師對待學生的方式不恰當,學生們則會排斥和老師親近。
訪談問題3:請問班上學生喜歡參加班集體活動嗎?情況是否良好?T2:喜歡參加班集體活動,并且不拘于活動的類型,學校舉辦的跳繩比賽等活動孩子們都比較積極地參加。
T4:喜歡參加班集體活動,她們會一起玩游戲,拔河,玩接力賽。事后他們還會寫心得感想,在感想里面說還想參加這樣的活動。
分析:學生們都是喜歡參加集體活動的,情況良好,不僅在參與的過程很積極,事后也能進行自我反饋,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學生們的個體與集體比較良好的情況。
訪談問題4:本研究從同伴關系、師生關系、個體與集體的關系三個方面對學生的人際交往情況進行調查,請問在老師看來,學生的人際交往情況在哪個方面發展得更好呢?哪個方面還需要進行改進呢?T3:同伴關系發展更好,我感覺學生跟她們朋友相處的時候露出笑容和感到開心的頻率比在跟老師相處的時候更高。另外兩個方面發展得都比較正常,不需要改進。
T4:同伴關系發展得正常,而師生關系和個體與集體關系發展更好一些。他們和我的關系非常不錯,因為我平時注意發展我們之間的關系,積極主動地跟他們溝通交流,平時我也會在集體活動中幫助他們培養集體榮譽感,讓學生們領悟集體的概念。
T5:同伴關系和師生關系發展地比較正常,但有個別地方可以改進,個體和集體的關系比較需要改進。在個體與集體方面,同學們對于集體的觀念還是有些薄弱。在同伴關系層面,學生們需要學會避免自己性格帶來的一些交往的不利影響,學會溝通和調解。在師生關系層面,學生們的學習主動性比較欠缺,但是不懂得尋求老師的幫助。
分析:學生們的同伴關系和師生關系都發展地比較正常,但是在同伴關系上,學生們可以通過克服自己自身的缺點來更進一步地改善自己的同伴關系。在學生們個體與集體的關系方面,不同老師有不同的看法,但是總的來說,學生們在集體概念以及集體榮譽感方面的意識需要培養和加強,否則會影響他們的個體與集體的關系。
【學生人際交往情況的影響因素】訪談問題5:請問您認為影響孩子人際交往能力的因素有哪些呢?T1:我覺得有學校和家庭的因素,但是最主要的是家庭的因素,如果家長管教不嚴或者不會管教的話,孩子們在學校的人際交往情況就不太好.
T3:我感覺最明顯的是孩子父母的陪伴這個因素,因為我觀察到的兩個人際交往情況很糟糕的同學都是缺少父母陪伴的,一個是留守兒童,另一個是幾近孤兒,他的父親去世,母親得了精神病。
T4:我認為有先天因素的影響,也有后天因素的影響。家庭教育在后天因素中占比很大,比如獨來獨往的S1的家庭教育就不太好,她的爸爸經常護著她,她和同學發生矛盾時,她的爸爸尚未弄清原委和經過,便直接責怪同學。她的爸爸不懂得溝通,不教授給她溝通的知識和技巧,所以她也形成了不懂得溝通的性格。
分析:家庭教育的方式是影響孩子人際交往能力的主要因素,它通過影響孩子的對人際交往的態度,人際交往技能的培養來影響孩子的人際交往能力和人際交往情況,同時父母的陪伴也是學生人際交往情況的一個重要的影響因素。
訪談問題6:本研究的調查數據結果顯示,在本班學生的人際交往情況中,女生的人際交往情況與男生的人際交往情況并沒有顯著差異,請問是這樣嗎?T2:是的,學生的人際交往情況和性別沒有關系,但是跟他們的性格有關系,有時候會因為性格而出現顯著差異。
T5:是的,沒有什么差異,在同伴關系上有女孩跟女孩玩,也有男孩跟男孩玩,女孩跟男孩玩的情況,都是比例均等地出現。在師生關系上,如果老師同時都對男女生都是親切的,那么男生和女生交往情況沒有差異,教師在對待不同性別上采取不同的相處方式則會出現性別差異性。在參與集體活動方面也沒有差異。
分析:由上述訪談信息可知,學生們的性別不會影響人際交往情況,但是會受學生性格和教師對待學生的態度等因素影響。
訪談問題7:請問您認為學生的人際交往情況會影響他們的學習成績或者學習成績會影響他們的人際交往情況嗎?T1:學習成績并不會影響人際交往情況,有的成績好的同學在日常生活比較獨來獨往,有的成績好的同學會比較多朋友,做事情的時候也有比較多的同學愿意和她/他一起組隊.
T4:我認為人際交往情況不會影響他們的成績,但是成績會影響到他們的人際交往情況,有一些同學喜歡和成績好的同學玩,因為他們會崇拜成績好的同學。
T5:人際交往情況不會影響學生的學習成。學習成績會影響人際交往情況,孩子們出于崇拜心理而愿意和成績優秀的同學玩,但是如果成績優秀的孩子性格比較高傲的話,孩子們也不會愿意和他/她交朋友。
分析:在人際交往不會影響學習成績的這一點,教師們能達成共識,但是學習成績是否會影響人際交往情況,不同老師觀察的現象不同,因此有不同的看法,但是總的來說,學習成績會影響學生的人際交往情況。
訪談問題8:請問您認為隨著年級的增長,學生的人際交往情況會發生變化嗎?是否會改進或者減弱?T4:我認為隨著年級的增長,學生的人際交往情況會改進,因為他們會變得越來越開朗和積極,并且據我觀察,高年級的學生更加會珍惜彼此之間的友誼,在參加集體活動也不會搗亂,彼此相處地更融洽、舒服。
T5:我認為是改進的,因為孩子們在年齡增長中漸漸學到更多的有關和同伴,師生相處的經驗的道理,更加地懂事、有禮,也不再就雞毛蒜皮的小事斤斤計較了,更加了解集體的概念,愿意為集體做貢獻,所以整個人際交往情況是不斷改進的。
分析:由上述教師的提供的訪談信息可知,學生的人際交往情況是會隨年級的增長而改進的,學生自身心智的成熟,交往經驗的積累是促進學生人際交往情況的因素。
【培養學生人際交往能力的相關措施】訪談問題9:請問您覺得老師平時有必要設計一些活動提升學生的人際交往能力嗎?T1:有必要,但是因為課程目標以及時間比較少的原因,沒有辦法經常開展活動
T4:非常必要,因為成績只是代表學生某一階段的學習成果,但是性格和人際交往關系會伴隨著他們一生,并影響他們的一生。
T5:當然有必要,我認為具有好的人際交往能力會讓學生更好地適應以后的社會環境,也認同培養學生的人際交往能力是教學的一項重要內容。我把教授為人處世的道理放在教學的第一位,因為懂得為人的孩子會更容易獲得幸福的未來。
分析:教師們都贊同平時要設計提升學生人際交往能力的活動這一個行為,認同人際交往能力會對學生的終生發展有重要的影響,但是比較多的老師都反映因為課程任務以及家庭事務的原因缺少時間開展,這個問題應當引起教師思考并且互相討論來尋求解決辦法。
訪談問題10:請問您是否會專門設計一些活動增進學生對彼此的了解?可以簡單說說活動方式嗎?T2:不會,因為平時上課的內容主要是以學習為主,教學科知識都已經費勁了我的心思、時間和精力,除了有時候約談他們,沒有想過專門設計什么活動促進他們的人際交往能力,自己比較少考慮這方面的事情。
T4:會。在集體活動的時候,我會讓其他同學和獨來獨往的S1合作,把S1同學看作她們集體的一份子,在集體活動過程中讓其他同學增進對S1的了解。在懲罰犯錯的學生時讓他們兩個人站一個凳子,通過彼此配合保持兩邊的平衡來搭建他們之間的合作關系,讓他們認識到合作的重要性。有時候會讓學生圍成一個圈來玩游戲,增進對彼此的了解和友誼。
T5:我會設計一些課堂小活動,比如說知識競賽和描述物品小游戲,英語課上讓兩兩同學配合來進行課文的對話等活動。通過學生們的合作以及學生們的回答來增進對彼此性格的了解,增進與其他同學的友誼。也有舉辦兩人三足的游戲,讓同學們學會配合與溝通。
分析:結合訪談問題9和訪談問題10可得知,雖然教師們都認為有必要設計提升人際交往活動,但是教師家庭事務繁忙,課程目標緊迫,教師無法理解活動對提高學生們人際交往能力的積累效應等原因會使一些教師無法展開活動,總體的情況是教師們有心無力,只有性格比較親近學生以及深刻明白舉辦活動對學生人際交往能力的作用的老師才會堅持主張平時要重視并且幫助學生的人際交往能力的提升。
訪談問題11:關于如何促進一年級學生的人際交往情況,請問您有什么好的想法或者建議呢?T3:沒有什么想法,因為覺得反正沒時間舉行,所以也就不想這方面的事情了。
T4:我有三個建議。第一,要站在學生的角度去思考,用學生能理解的語言區表達;第二,要用恰當的方式批評,不要輕易喪失學生對你的信任感;第三,在教導學生道理時,教師要以身作則,不可以空泛地談而不采取行動。
T5:老師要盡可能地去教導孩子們人際交往的知識和技巧,教會他們同理心以及尊重他人,同時也要鼓勵學生們去發現別的同學的閃光點,向優秀的同學學習。學校盡可能地幫助家長可以意識到家庭教育的重要性,采用正確的教育方式。
分析:由上述教師提供的訪談信息來看,平時沒有設計提升學生人際交往能力的教師會產生比較消極的心理,因為他們自我暗示自己無法在這一領域有所行動,所以也就不再在這個領域進行思考,而重視學生人際交往能力的培養、知行合一的教師則對學生們的人際交往情況有更多的思考和展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