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尋紅色記憶:畢節“中國工農紅軍第六軍團政治部舊址”實踐報告
一、實踐背景與目的
紅色文化是中華民族的精神瑰寶,承載著革命先輩的熱血與理想,在新時代對弘揚民族精神、加強愛國主義教育意義重大。畢節“中國工農紅軍第六軍團政治部舊址”作為重要紅色文化地標,見證了紅軍長征關鍵歷史階段,蘊藏豐富革命精神內涵。本次實踐通過實地考察、資料收集與研究,深入了解舊址歷史背景、革命事跡及精神價值,探討紅色文化傳承與弘揚的有效路徑。
二、實踐內容
(一)實地考察
中國工農紅軍第六軍團政治部舊址位于七星關區中山路34號,原為安息會,是民國初期建造的清代中式磚木結構建筑,占地面積962.5平方米,歇山式屋頂搭配正廳、東西廂房,整體古樸莊重,保留著當年風貌。走進舊址,仿佛能觸摸到紅軍戰士的忙碌身影與堅定信念,正廳包含4個展廳和1個放映室,是展示革命歷史的核心區域。
(二)資料查閱與整理
通過圖書館、檔案館及網絡數據庫,收集大量紅六軍團在畢節活動的歷史文獻、研究著作和學術論文。這些資料詳細記錄了紅六軍團長征歷程、黔大畢革命根據地創建經過及與當地群眾的緊密聯系,為解讀舊址歷史背景和革命意義提供了豐富素材。
(三)人物訪談
采訪當地黨史研究專家、老紅軍后代及紅色文化志愿者,憑借他們的專業知識與親身經歷,獲取了許多鮮為人知的歷史細節與故事,讓我們對紅六軍團在畢節的革命活動形成了更全面、深刻的認知。
三、實踐結果
(一)歷史背景與重要事件
1936年2月,紅二、六軍團長征抵達畢節,創建黔大畢革命根據地。在中共畢節地下組織策應下,紅六軍團政治委員王震、政治部主任夏曦率直屬機關及十六師占領畢節,軍團政治部駐扎于安息會(今舊址),在此開展了一系列影響深遠的革命活動:
1. 建立革命政權:2月17日,將川滇黔省革命委員會遷至畢節百花山,成立“蘇維埃畢節縣革命委員會”,依托“草原社”進步力量組建地方工作隊,在鴨池、朱昌等區鄉建立49個鄉村蘇維埃政權,奠定黔西北革命根據地基礎。
2. 組建抗日武裝:以席大明、周質夫、阮俊臣三支地方武裝為基礎,組建“貴州抗日救國軍”,配套成立“抗日救國委員會”等民眾團體,廣泛開展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工作。
3. 開展土地革命:帶領窮苦人民打土豪分田地,分配地主財產,改善群眾生活,贏得衷心擁護,讓革命火種在黔西北蔓延。
4. 擴充紅軍隊伍:通過宣傳紅軍革命主張,激發畢節人民革命熱情,5000多名青年踴躍參軍,成為紅二、六軍團長征中“擴紅”成績最輝煌的階段。
(二)舊址保護與利用現狀
1. 保護措施:1987年列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2010年晉升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相關部門多次修繕建筑、完善安防與消防設施,劃定保護范圍和建設控制地帶,嚴格限制周邊建設活動,保障文物安全。
2. 利用情況:1986年6月辟為博物館并免費開放,成為愛國主義和革命傳統教育重要窗口。舊址通過實物展示、場景復原、多媒體演示等形式,陳列歷史文物、圖片和文獻資料,再現紅六軍團革命歷程;與多所學校簽訂德育共建協議,開展紅色主題教育活動,成為青少年愛國教育課堂;同時作為畢節紅色旅游核心景點,推動當地旅游業發展與紅色文化傳播。
(三)紅色文化傳承與發展面臨的挑戰
1. 資金短缺:文物保護修繕需大量資金,政府支持有限,資金缺口導致部分保護措施難以落實,制約舊址保護利用水平提升。
2. 人才匱乏:紅色文化研究、管理專業人才不足,現有工作人員在展覽策劃、講解服務等方面能力欠缺,難以滿足群眾文化需求。
3. 宣傳推廣不足:全國范圍內知名度不高,宣傳渠道單一,對新媒體平臺利用不充分,社會影響力有限。
4. 文創產品開發滯后:文創產品種類少、缺乏創新與吸引力,未能充分挖掘紅色文化內涵,難以滿足游客需求,限制文化傳播。
四、思考與建議
(一)加強資金投入與管理
爭取政府將紅色文化遺產保護納入財政預算,設立專項基金;拓寬融資渠道,吸引社會資本參與,探索文物認養等模式;建立健全資金管理制度,確保專款專用、提高使用效率。
(二)加強人才培養與引進
與高校、科研機構合作開展專業培訓,提升現有人員素養;制定優惠政策,引進文物修復、展覽策劃等領域高層次人才;建立激勵機制,表彰優秀從業者,打造高素質人才隊伍。
(三)創新宣傳推廣方式
搭建官方網站、微信公眾號等新媒體平臺,制作短視頻、H5等趣味傳播內容;結合歷史紀念日開展紅色文化節、革命故事演講等主題活動,推動紅色文化進學校、進社區、進企業;將舊址納入畢節旅游重點宣傳內容,聯合其他景點打造紅色旅游線路,加強與旅行社合作推出特色產品。
(四)推動文化創意產品開發
組織專業團隊挖掘革命歷史中的代表性元素與故事,為文創開發提供素材;與專業設計機構合作,將紅色文化元素與現代設計結合,開發文具、飾品、工藝品等特色產品;在舊址設立展銷中心,依托電商平臺拓展銷售渠道,提升產品知名度與市場占有率。
五、實踐總結與感悟
通過本次實踐,我們深刻體會到紅色文化的珍貴價值與強大力量。畢節紅六軍團政治部舊址見證了革命先輩為民族獨立、人民解放奮斗的光輝歷程,是激勵后人的精神財富。在新時代,傳承紅色文化不僅能激發愛國熱情、增強民族凝聚力,更能為現代化建設提供精神動力。
同時我們也認識到,紅色文化傳承發展面臨諸多挑戰,需要全社會共同努力。政府應強化政策保障與資金支持,社會各界需積極參與文化傳承創新,每個人都應增強紅色文化認同感與責任感,自覺傳承紅色基因。
未來,我們將持續關注紅色文化發展,積極參與傳承弘揚工作,為民族復興貢獻力量。相信在各方努力下,紅色文化必將在新時代綻放更絢麗的光彩,激勵一代又一代中華兒女為國家富強、民族振興、人民幸福而不懈奮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