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80周年之際,站在中國人民解放軍海軍誕生地紀念館的展廳里,一件銹跡斑斑的木質水雷模型前,狼牙突擊隊實踐團的成員們久久駐足——這是抗戰時期海軍戰士們用簡易材料自制的“土武器”,曾在長江水道上炸沉過日軍艦船。觸摸著展品玻璃上的溫度,仿佛能聽見80多年前,那些守護海疆的先輩們,在炮火中發出的“寧為玉碎、不為瓦全”的吶喊。
一、文物訴烽煙:藏在展品里的“脊梁故事” 紀念館的“抗戰海防”展區,每一件文物都是一段鮮活的英雄史詩,都鐫刻著中華兒女的民族氣節。在“長江布雷戰”專題展柜前,講解員指著一份泛黃的《布雷日志》,輕聲念出上面的文字:“民國33年(1944年)冬,江水刺骨,隊員王孝慈潛伏3日夜,待日軍巡邏艇靠近,徒手將水雷推入江中,引爆瞬間,艇沉人亡,孝慈同志僅余半塊染血的綁腿……”日志旁,那半塊帶著暗紅色印記的綁腿靜靜陳列,布料早已脆化,卻像一座無聲的豐碑,訴說著普通海軍戰士的壯烈。
不遠處的展臺上,一臺老式收報機的按鍵磨損嚴重,機身貼著一張褪色的紙條:“人在機在,電波不熄”。這是抗戰時期海軍通信兵李志強的裝備。1941年日軍空襲海防哨所時,他頂著炮火堅守崗位,用最后力氣發出日軍動向的電報,自己卻被炸彈碎片擊中,犧牲時手指仍按在發報鍵上。“這些不是冰冷的文物,是先輩們用生命寫就的‘精神密碼’。”實踐團成員小張一邊記錄,一邊紅了眼眶,“他們沒有驚天動地的名號,卻用最樸素的堅守,成了撐起民族的脊梁。”
展區盡頭的影像屏上,循環播放著1945年抗戰勝利時,海軍官兵在長江碼頭迎接和平的畫面:衣衫襤褸的戰士們舉著“還我河山”的旗幟,臉上帶著硝煙未散的疲憊,眼神卻亮得像星星。這畫面與展廳外如今人民海軍現代化艦船的照片形成鮮明對比,讓人瞬間讀懂:從“土槍土炮”到“深藍利劍”,變的是裝備,不變的是先輩們傳下來的“敢打必勝、護我海疆”的脊梁精神。
二、誓言承血脈:在歷史現場續寫“精神答卷” “我志愿加入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堅決擁護中國共產黨的領導,遵守團的章程……”在紀念館宣誓廣場,實踐團成員身著統一服裝,面向團旗舉起右拳,誓言聲穿透晴空,與展廳里先輩們的“抗戰誓言”隔空對話。
“宣誓時,我腦子里反復閃過《布雷日志》里王孝慈的故事。”實踐團成員小呂事后分享,“他犧牲時才21歲,和我們差不多大,卻在國家危難時選擇挺身而出。現在我們舉起的不僅是拳頭,更是接過了他們沒完成的‘守護和平’的責任。”儀式結束后,成員們自發來到紀念館的“英烈墻”前,為抗戰海軍英烈敬獻鮮花,指尖撫過墻上一個個陌生的名字——他們中有的留下了事跡,有的甚至連照片都沒有,卻共同構成了民族脊梁的“血肉”。
在紅色故事分享會上,實踐團成員們也紛紛講述身邊的“脊梁故事”:社區里參加過抗美援朝的老海軍,退休后仍堅持給孩子們講抗戰歷史;學校里的歷史老師,帶著學生重走“海軍抗戰路線”,讓紅色記憶代代相傳。這些故事沒有驚天動地,卻讓“民族脊梁”的形象變得更加鮮活——它不僅是歷史中的英雄,更是傳承精神的每一個普通人。
三、薪火照未來:從海疆記憶到復興征程 “戴上VR設備,仿佛真的站在1938年的長江布雷艇上,江風刺骨,遠處日軍的軍艦隱約可見,身邊的戰士們正悄悄組裝水雷……”在紀念館的互動體驗區,實踐團成員小王摘下VR眼鏡時,額頭還帶著冷汗。這種“沉浸式”體驗,讓年輕人們跳出了“歷史課本”,真正觸摸到了先輩們的戰斗環境——沒有先進裝備,沒有充足補給,他們靠的是“一寸山河一寸血”的信念,靠的是“寧死不做亡國奴”的氣節。
體驗結束后,實踐團成員們主動提出協助紀念館整理抗戰文物檔案。在庫房里,他們小心翼翼地給每一件文物登記、拍照,給破損的文獻做修復標記。“這件是1942年海軍戰士的軍裝,肘部有補丁,領口有彈孔;這件是當時的船用羅盤,指針還能轉動……”成員們一邊整理,一邊交流,仿佛在與先輩們進行一場跨越時空的“合作”。“以前覺得‘傳承精神’很抽象,現在才明白,守護好他們留下的文物,講好他們的故事,就是最實在的傳承。”實踐團團長說。
離開紀念館時,夕陽正灑在館前的“海軍誕生地”紀念碑上,金色的光芒勾勒出紀念碑的輪廓。80年前,先輩們在這里點燃了海軍抗戰的星火;80年后,新時代的青年們在這里接過了精神的火炬。實踐團成員們紛紛表示,此次行程不僅是一次“回望”,更是一次“出發”——在今后的工作和學習中,要以抗戰先輩為榜樣,把“脊梁精神”融入日常:在崗位上兢兢業業,是對“堅守”的傳承;在生活中珍惜和平,是對“犧牲”的告慰;在關鍵時刻挺身而出,是對“擔當”的踐行。
烽火雖已遠去,但海疆上的記憶從未褪色;脊梁雖已化作豐碑,但精神的血脈永遠流淌。從中國人民解放軍海軍誕生地出發,我們回望的是抗戰歲月里的英雄群像,銘記的是“不屈不撓、自強不息”的民族精神,而邁向的,是先輩們用生命守護的“和平未來”,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壯闊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