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鄉村留守兒童課后托管服務的社會實踐報告
一、實踐背景
隨著鄉村勞動力外出務工增多,留守兒童課后無人看管、學習缺乏輔導的問題日益突出。江蘇省揚州市友誼新村作為典型的勞務輸出村,全村6-12歲留守兒童共48名,其中70%由祖輩照料,面臨作業無人輔導、課余生活單調等困境。2025年6月,我與5名同學組成“暖童志愿隊”,在該村開展為期18天的課后托管社會實踐,為留守兒童提供學業輔導與素質拓展服務。
二、實踐內容
1. 前期籌備:聯合村小學與村委會,確定托管地點為村文化活動室,通過入戶走訪摸清48名留守兒童的年級分布、學習薄弱科目及興趣愛好,制定“學業輔導+興趣培養”的托管計劃,采購作業本、畫筆、圖書等物資。
2. 學業輔導:按年級分組(1-3年級組、4-6年級組),每日15:30-17:00開展作業輔導,重點幫助解決數學計算、語文閱讀理解等難題;針對基礎薄弱的12名學生,開展1對1查漏補缺,制定簡易習題清單,幫助鞏固知識點。實踐期間,共完成作業輔導320人次,85%的孩子作業正確率明顯提升。
3. 素質拓展:開設繪畫、手工、趣味科普等興趣課程,組織“講故事比賽”“跳繩接力賽”等活動,豐富課余生活。我們還邀請返鄉大學生分享城市生活與學習經歷,為孩子們講解航天、環保等趣味知識,激發學習興趣。此外,為23名留守兒童拍攝照片,制作成明信片寄給在外務工的父母,搭建親子溝通橋梁。
三、實踐發現
1. 學業問題:留守兒童普遍存在數學計算不熟練、作文寫作無話可寫的問題,部分孩子因缺乏監督,存在拖延作業、字跡潦草的情況。
2. 心理需求:多數孩子提及父母時情緒低落,存在“怕父母忘記自己”的擔憂,且缺乏自信,在集體活動中不敢主動發言。
3. 支持不足:祖輩照料者年齡偏大(平均65歲以上),無力輔導學業;村小學缺乏課后服務資源,無法滿足孩子多樣化需求。
四、實踐總結
此次托管服務不僅幫助留守兒童解決了學業難題,更讓他們感受到陪伴與溫暖。實踐結束后,我們向村委會提交了《鄉村留守兒童課后服務建議方案》,建議聯合公益組織建立長期托管點,定期組織大學生志愿者下鄉服務,并開通“親子視頻連線室”,方便孩子與父母溝通。
通過這次實踐,我深刻體會到鄉村留守兒童對關愛與陪伴的渴望。作為青年學生,我們不僅要為他們帶去短期幫助,更應呼吁社會關注這一群體,推動建立可持續的幫扶機制,讓留守兒童在成長路上不再孤單,擁有更光明的未來。
實踐報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