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山東英才學院工學院“夏季溫暖”社會實踐團隊走進山東省濟南市,開展“三下鄉”暑期社會實踐活動。這支由1名教師與5名學生組成的隊伍,聚焦6-12歲兒童AI知識科普,通過趣味互動體驗,幫助兒童初步了解人工智能原理與應用,為兒童科技啟蒙注入青春力量。

“比起生硬的知識講解,孩子們更愛‘動手玩’。”實踐團負責人陳亞楠介紹,團隊將核心科普環節聚焦在“體驗式互動”上,首推自主研發的模塊化小玩具。
成員們先拿著組裝好的玩具演示拼搭邏輯,從基礎模塊的功能區分到組合后的造型變化,一步步引導孩子理解“簡單拼接背后的科技原理”;隨后放手讓孩子們親手拆解、重組,在反復調試中,抽象的“模塊協同”概念變得直觀可感。

現場最受歡迎的當屬機器狗互動環節。實踐團成員先操控機器狗完成前進、轉彎、跳躍等一系列“高難度動作”,引得孩子們發出陣陣驚呼;隨后蹲下身手把手教學,讓孩子握住操控器,在“下達指令—觀察反應”的過程中感受AI技術的響應邏輯。

“黑白棋子間,也能讀懂AI的智慧。”在AI下棋機器人對弈區,孩子們輪流坐在機器人對面展開五子棋較量。孩子在“贏棋的喜悅”與“輸棋的思考”中,自主感受AI“如何判斷落子位置”“怎樣預判棋局走向”。這種“看得見、摸得著”的AI體驗,遠比書本上的描述更讓他印象深刻。

為了讓科普內容更貼合兒童認知,實踐團在活動前1周就開始精心籌備:成員們分工查閱兒童AI科普資料,將復雜的“算法”“編程”概念轉化為“機器人的‘思考方式’”“玩具的‘指揮密碼’”;反復測試自主研發的模塊化小玩具,確保安全性與趣味性兼具;提前聯系社區確認活動場地,劃分互動區域、調試設備,只為給孩子打造更舒適的體驗環境。“看到孩子們主動提問、認真嘗試的樣子,就知道所有準備都值得。”團隊成員、說,有家長反饋孩子回家后還在念叨“機器狗”“無人機”,甚至主動翻找科技類繪本,這種“從好奇到探索”的轉變,正是科普活動最想實現的效果。

“6-12歲是兒童科技啟蒙的關鍵期,我們希望用青年力量搭建‘科技與孩子’的橋梁。”指導教師商曉敏表示,此次實踐不僅讓兒童初步了解AI原理與科技應用,更讓團隊成員在“科普者”的角色中提升了實踐能力與責任意識——他們學會用孩子的語言解釋專業知識,懂得在互動中觀察需求、調整方法,這些收獲將成為他們未來專業學習與社會服務的寶貴財富。
據悉,“夏季溫暖”實踐團后續還計劃整理此次活動的科普資料與兒童反饋,優化互動道具設計,嘗試將AI科普活動延伸到更多社區,讓更多孩子能近距離感受科技魅力,用青春智慧為兒童科技啟蒙事業注入更多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