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盛夏,驕陽似火,與天氣同樣熾熱的,是青年們追尋紅色印記的赤誠之心。連日來,趙聰菲、鄧正航、羅李慧、易美伶等青年分別走進襄陽烈士塔園區、建始縣烈士陵園、鐘祥市大洪山革命歷史紀念館、宣恩縣博物館,在一件件承載歷史的實物前駐足,于一段段鐫刻歲月的文字間沉思,讓紅色基因在尋訪中融入血脈。

紀念碑下的沉思:見證不朽信仰
7月5日至12日,襄陽烈士塔園區內,高聳的紀念碑直指蒼穹,“革命烈士永垂不朽”八個大字在光影中愈發凝重。趙聰菲仰望碑體,目光掠過展廳里泛黃的戰地日記,字跡雖已模糊,卻依然能讀出烽火歲月里的赤誠;磨損的綁腿上,細密的針腳記錄著行軍路上的風霜;那面被硝煙熏黑的紅旗,褶皺間仿佛還回蕩著沖鋒的吶喊。站在塔下遠眺,城市的繁華與陵園的肅穆交相輝映,讓她深切體會到,如今的安寧正是無數先烈用生命換來的,“銘記”二字在此刻有了沉甸甸的分量。
陵園松柏間的訴說:觸摸奮斗足跡
7月9日,建始縣烈士陵園內松柏蒼翠。鄧正航漫步其間,每一寸土地都仿佛在訴說著風雨如晦的年代里,革命志士挺身而出的無畏。一座座豐碑矗立在綠蔭中,碑文中的名字雖已遠去,卻在松柏的映襯下愈發清晰。他在一塊記錄著攻城戰斗的石碑前久久佇立,碑文記載的“以血肉之軀破城垣”字樣,讓他深刻感受到革命成果的來之不易——這方土地上的每一株草木,都是先烈執著信念的見證。
紀念館里的低語:重現烽火歲月
7月8日,鐘祥市大洪山革命歷史紀念館內,展板上的照片與實物展品靜靜陳列。羅李慧在一組步槍與手榴彈前駐足,展品說明記載著“大洪山游擊隊以簡陋武器抗擊日寇”的史實。玻璃柜中的破舊蓑衣,曾為游擊隊員抵御過無數風雨;泛黃的作戰地圖上,密密麻麻的紅箭頭標注著戰斗路線。每一件文物都在低語,講述著先烈為民族獨立付出的犧牲,讓她在歷史的回響中讀懂了“不懈奮斗”的深刻含義。

博物館中的印記:延續軍民深情
同日,宣恩縣博物館內,抗戰時期的糧票、扁擔與支前名冊吸引了易美伶的目光。史料記載,當地百姓曾用這些扁擔肩挑手推,為前線送去數十萬斤糧食;影像資料里,白發老人講述著父輩“男子扛槍、婦女送糧”的往事。泛黃的史料與實物間,軍民同心御敵的畫面徐徐展開,讓這片土地的英雄過往在歲月沉淀中愈發清晰。
從紀念碑到松柏,從武器到糧票,這些靜靜陳列的實物,是歷史的見證者,更是精神的傳承者。青年們在尋訪中讀懂:紅色印記從未褪色,革命精神永放光芒。這份跨越時空的對話,正讓紅色血脈在新時代青年心中永續傳承,成為砥礪前行的不竭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