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深入挖掘抗戰歷史細節、傳承遠征軍精神,銘記先輩奮斗歷程,烽火薪傳隊聚焦中國遠征軍這一特殊群體,以口述史采集為切口開展社會實踐。2025年8月10日,團隊通過電話連線方式專訪了100歲高齡的原中國遠征軍第8軍82師戰士趙洪順,歷時一個半小時的訪談中,趙洪順以親身經歷還原了70余年前出川抗日、遠征緬甸的烽火歲月,為青年一代留下了珍貴的歷史印記。
圖1趙洪順老人的照片
訪談期間,烽火薪傳隊隊員圍繞“參軍初衷”“出川歷程”“緬甸戰事”“戰后生活”等核心問題與老兵趙洪順展開交流,趙洪順思路清晰、記憶鮮活,將塵封的歷史細節娓娓道來。
1943年昭化城,“十萬青年十萬軍”的號角遍街巷。18歲藥鋪學徒趙洪順見掌柜家少爺攥報名表擠征兵點,攥緊衣角暗下決心參軍。出發前夜,母親就著煤油燈連夜納布鞋,鞋底繡“平安”二字,成了他背包里最沉的念想。同行還有5個十八九歲的昭化后生,最小的與他同齡。
敞篷卡車碾過川滇公路碎石,二十多天里,風裹塵土灌衣領,眾人擠在車廂“骨頭快顛散”。車過金沙江,聽聞“出四川地界嘍”,趙洪順摸了摸腳上涼鞋的毛邊,思鄉涌上心頭。到云南保山,路邊傷兵沙啞叮囑“緬甸鬼子比國內兇”,戰場的殘酷首次真切撞入他眼底。
作為第8軍82師主攻部隊,他們在松山炸日軍地堡。石頭山工事密如野蜂窩,子彈亂飛,日軍飛機轟炸時“整座山都在抖”,戰友眨眼便沒了蹤影。劍閣老鄉陳老五扛炸藥包沖鋒,中機槍犧牲,臨終喊著要給翠蘭帶話。野人山撤退更絕境,濕熱叢林里螞蟥、毒蛇遍布,斷糧斷水時,成都兵小鄧喝臟水發燒,臨終將自己的膠鞋給了趙洪順。1945年云南芒市,師長宣布日本投降,隊伍爆發出歡呼,趙洪順朝四川磕三個頭哭著說“媽,我能活著回家了”。
1946年,趙洪順輾轉四個月才回昭化。藥鋪已關,掌柜沒熬過戰亂;母親因盼他哭瞎了眼,摸到他瘦骨嶙峋的手反復摩挲。如今,他跟著開超市的小兒子生活,每天能吃最愛的紅糖糕。被問遠征軍與川軍哪支更苦,他擺手說“都苦,都是為趕鬼子”,只是在緬甸,總念著昭化的竹林、紅苕稀飯,夜里夢到嘉陵江,醒來枕頭常是濕的。
通過本次訪談,烽火薪傳隊不僅獲取了遠征軍歷史的一手口述資料,更在老兵的講述中觸摸到了真實的戰爭與人性——“平安”布鞋、陳老五的遺言、小鄧的膠鞋、《本草綱目》殘頁,這些細節比史料更具沖擊力,讓團隊成員深刻理解了“家國”二字的重量。團隊成員表示,前期查閱的遠征軍史料雖豐富,但與老兵直接對話的過程,才真正讓歷史“活”了起來,也更清晰地認識到青年一代傳承歷史記憶的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