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納百碳、向海圖強”團隊聚焦海洋碳匯交易困境破解之道
在“雙碳”目標深入推進的背景下,海洋作為地球最大的碳庫,其碳匯潛力正成為應對氣候變化的關鍵抓手。我國擁有綿長海岸線與豐富海洋碳匯資源,卻因多重難題未得到有效開發。近日,山東大學(威海)“海納百碳,向海圖強”調研團隊圍繞“我國海洋碳匯交易推進的困境與出路”展開深入研究,為激活海洋碳匯價值、完善交易程序機制貢獻青春力量。
團隊研究始于對現實需求與政策背景的精準把握。當前,全球氣候變暖引發極端天氣頻發,我國碳排放總量仍處高位,而海洋每年可清除大氣中30%以上的二氧化碳,僅我國濱海植物生境等四類碳匯每年就可實現1157萬噸二氧化碳減排。然而,海岸帶生態破壞、污染等問題正削弱這一潛力。與此同時,從國家層面的《海洋碳匯核算方法》發布,到廣東湛江紅樹林藍碳交易、福建海洋碳匯交易平臺等地方實踐,政策與試點為研究提供了重要支撐,更凸顯破解海洋碳匯交易困境的緊迫性。
基于此,團隊通過文獻研究、案例分析、實地調研等方法展開系統研究。在理論層面,梳理海洋碳匯概念、計量方法及交易理論依據,分析國際經驗,總結國內福建、海南等碳匯交易實踐成果。調研中,團隊發現我國海洋碳匯交易存在缺乏統一評估標準、市場機制不健全多重阻礙。此外,法律保障缺位、監管協調不足、公眾認知度低等問題也制約海洋碳匯交易的發展。針對這些困境,團隊結合國內外經驗,參考林業碳匯交易規則,提出針對性解決方案。
此項研究兼具生態與經濟雙重意義。從生態層面,研究成果可助力修復海岸帶生態、提升海洋固碳能力,緩解氣候變暖壓力;從經濟層面,能夠為企業參與碳匯交易提供路徑,推動綠色金融創新,實現生態價值向經濟價值轉化。同時,此項研究也為政府制定海洋碳匯交易政策提供數據支撐與實踐參考,填補了相關領域研究的部分空白。
展望未來,團隊將進一步優化研究成果,推動解決方案在地方試點落地。他們期待聯合科研機構、企業等多方力量,持續完善海洋碳匯交易體系,讓藍色碳庫充分釋放生態與經濟效能,為我國實現“雙碳”目標、建設海洋強國貢獻更多青春力量。
實踐報告推薦
- 賡續紅色血脈 賦能鄉風文明
- 位于丹陽市區寶塔弄5號的總前委舊址,是鄧小平、陳毅等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運籌帷幄、指揮解放上海戰役的“中樞神經”。
- 2025-08-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