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林大 “薪火新聲” 實踐團走進香山革命根據地紀念館:在雙清別墅見證 “進京趕考” 的初心
來源:北京林業大學經濟管理學院薪火新聲·紅色青研團
7 月 13 日早晨,北京香山的松柏透著濕潤的綠意,陽光穿過枝葉灑在香山革命根據地紀念館的灰瓦上。北京林業大學經濟管理學院 “薪火新聲・紅色青研團” 的 7 名成員沿著石板路走進園區,作為 “青春向黨” 紅色教育專項實踐的第四站,他們在雙清別墅的煤油燈前駐足,在中南海居仁堂的復原會場里沉思,在泛黃的電報手稿前駐足,觸摸新中國成立前夕那段 “將革命進行到底” 的崢嶸歲月。
一、別墅里的燈光:在陳設中讀懂 “趕考” 的清醒
“這座雙清別墅是 1949 年 3 月至 9 月毛澤東同志的辦公居住地,也是中共中央進駐北平后的第一個駐地。” 講解員的聲音輕緩而清晰,帶著大家走進院內。葡萄架下的石桌旁,藤椅還保持著當年的擺放角度,“毛澤東同志常在這里接待民主人士,也在這里寫下《論人民民主專政》等重要文章。”
正房客廳里,老舊的木桌上擺著一臺手搖電話機、三盞煤油燈和堆疊的書籍。統計學專業的孫皖晴湊近展柜,看著里面復刻的《國內和平協定》草案:“上面有密密麻麻的修改痕跡,連標點符號都改了多次。” 她掏出筆記本抄下說明牌上的文字:“1949 年 4 月,國民黨拒絕簽字后,黨中央立刻決定‘打過長江去’,這種果斷背后是對人民的負責。”
西廂房的 “作戰指揮室” 里,墻上懸掛的軍事地圖標注著三大戰役的進展,圖上的紅色箭頭已有些褪色。國際貿易專業的隊長閆心怡指著地圖上 “北平” 的標記說:“課本里說‘進京趕考’,原來這‘考場’就在這樣的房間里。一邊要指揮戰爭,一邊要籌備建國,前輩們肩上的擔子太重了。” 她的指尖在 “渡江戰役” 的路線上輕輕劃過,仿佛能觸到當年決策者的焦灼與堅定。
二、文物中的初心:在細節里看見 “為民的底色”
“大家看這個搪瓷缸,是周恩來同志當年用過的,缸身印著‘為人民服務’五個字,邊緣已經磕碰出缺口。” 在 “建國籌備” 展區,講解員舉起文物的復制品。工商管理大類的李思穎注意到,缸底刻著模糊的 “1948” 字樣:“那時候物資匱乏,連領導人用的東西都這么樸素。” 她忽然想起前一天在抗戰紀念館看到的奢侈品,輕聲感慨:“兩支隊伍的對比,早就注定了勝利的方向。”
轉過拐角,一組 “全國政協代表簽到簿” 的影印件引得眾人駐足。統計學專業的余妍數著上面的簽名:“558 位代表,來自工人、農民、民主黨派等各個階層。” 她掏出手機拍下頁面:“這就是‘人民當家作主’的最初模樣,數據不會說謊,代表的廣泛性說明了一切。” 旁邊的展柜里,一件打滿補丁的軍裝靜靜陳列,說明牌寫著 “朱德同志在開國大典上穿過的禮服”。“補丁都縫得整整齊齊。” 統計學專業的張熙元輕聲說,“艱苦樸素不是口號,是刻在骨子里的習慣。”
在 “香山人” 展區,一組炊事員、警衛員的照片讓氣氛變得溫暖。“當年中央機關的同志們和當地村民同吃同住,毛澤東同志還親自幫老鄉種地。” 講解員的話讓工商管理大類的袁子茗想起村里的老黨員,“爺爺常說‘共產黨是幫老百姓干活的’,原來這傳統從那時候就有了。”
三、陽光下的沉思:讓 “趕考” 精神照進青春
“請大家移步到‘開國大典’影像廳。” 隨著燈光暗下,1949 年 10 月 1 日的黑白畫面在大屏幕上展開。當 “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成立了” 的聲音響起,全場參觀者不約而同地安靜下來。統計學專業的梁靜茹注意到,畫面里的群眾舉著紙糊的紅旗,歡呼的臉上還帶著戰爭留下的風霜:“他們經歷過苦難,才更懂這一刻的珍貴。”
影像結束后,7 名成員在廳外的臺階上坐成一排。閆心怡翻開實踐手冊,記下了一點感悟:“以前覺得‘建國’是水到渠成的事,今天才知道,從進駐香山到開國大典,7 個月里解決了多少難題 —— 肅清特務、恢復經濟、制定法律…… 每一步都像在走鋼絲。”
離館前,大家合影。背后的香山層林盡染,遠處的北京城盡收眼底。李思穎看著照片里每個人的表情,忽然說:“前輩們的‘趕考’交了滿分答卷,我們這代人的‘考題’是強國建設,可不能答砸了。” 袁子茗點點頭:“就從做好眼前的調研開始吧,把數據做扎實,把故事講明白,就是我們的‘答卷’。”
午后的陽光穿過松針,在地面織出細碎的光斑。7 名青年的身影漸漸消失在山路盡頭,而雙清別墅的葡萄架下,那盞煤油燈的復制品仍在展廳里亮著 —— 它照亮過建國的前夜,也正照著一代代青年前行的路。
據悉,實踐團接下來將結合此次香山之行,設計 “紅色研學路線” 推廣方案,讓更多青年了解 “進京趕考” 的歷史內涵。正如成員們在實踐日志中所寫:“每一代人有每一代人的考題,我們的答案,要寫在祖國需要的地方。”
實踐報告推薦
- 悅動生活 科學健身
- 為進一步提升社區居民科學健身的意識和能力,傳播全面健康的生活理念,營造安全、和諧、互助的社區健身氛圍
- 2025-08-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