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林大 “薪火新聲” 實踐團隊走進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紀念館:在歷史回響中傳承青春擔當
來源:北京林業大學經濟管理學院薪火新聲·紅色青研團
7 月 12 日上午,陽光穿透云層灑在盧溝橋畔,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紀念館的灰色墻體在陽光下更顯厚重。北京林業大學經濟管理學院 “薪火新聲・紅色青研團” 的 7 名成員列隊走進館內,作為 “青春向黨” 紅色教育專項實踐的第三站,他們在泛黃的史料、斑駁的實物與復原的場景中,觸摸那段山河破碎的苦難歲月,更感受中華民族浴火重生的不屈力量。
一、苦難與抗爭:在史料中讀懂 “民族脊梁”
“1931 年 9 月 18 日,日本關東軍炸毀南滿鐵路柳條湖段,嫁禍中國軍隊,隨后侵占東北三省……” 展館序廳的巨型浮雕前,講解員的聲音低沉而有力。浮雕上,無數手挽手的中國人正奮力抵擋侵略者的鐵蹄,國際貿易專業的隊長閆心怡望著浮雕中 “寧為戰死鬼,不做亡國奴” 的石刻標語,指尖在筆記本上反復勾勒這行字:“以前在歷史課上記時間、記事件,今天站在這里才懂,每個日期背后都是千萬人的生死抉擇。”
在 “日軍暴行” 展區,玻璃展柜里的《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名錄》泛黃如秋葉,統計學專業的孫皖晴對著名錄上密集的姓名駐足良久。“每一頁大概有 300 個名字,這樣的名錄有 200 多頁。” 她拿出計算器快速估算,屏幕上跳動的數字讓她沉默片刻,“課本上說‘30 萬以上’,但這些具體的名字,讓這個數字有了沉甸甸的分量。” 旁邊的展柜里,一雙沾滿泥土的兒童布鞋靜靜躺著,鞋幫上還留著暗紅色的污漬,工商管理大類的李思穎別過臉時,眼眶微微發紅:“這雙鞋的主人,大概和我們現在帶的實踐團成員年紀差不多。”
轉過 “平型關大捷” 復原場景,機槍、軍號、破舊的八路軍軍服組成的戰斗畫面撲面而來。“這場戰役打破了‘日軍不可戰勝’的神話,殲敵 1000 余人,擊毀汽車 100 余輛。” 講解員的話讓統計學專業的余妍眼前一亮,她立刻在筆記本上標注數據:“1937 年 9 月 25 日,參戰的八路軍第 115 師官兵平均年齡不到 23 歲 —— 和我們團隊的平均年齡幾乎一樣。” 她抬頭時,正看見展墻上 “首戰平型關,威名天下揚” 的紅色大字,突然明白:“原來‘青年擔當’從來不是抽象的詞,是戰火里年輕人用命拼出來的底氣。”
二、細節里的力量:在實物中看見 “平凡英雄”
“大家看這個鐵皮餅干盒,表面的油漆已經剝落,但里面藏著特殊的秘密。” 在 “敵后抗戰” 展區,講解員舉起一個巴掌大的盒子,“這是冀中抗日根據地百姓發明的‘秘密電臺’,外面裝餅干,里面藏著發報機零件,靠這樣的智慧在封鎖線上傳遞情報。”
統計學專業的張熙元湊近展柜,看著盒子內側磨出的細痕:“我們做數據分析常說‘細節決定結果’,那時候的勝利,就是靠這樣的細節拼出來的。” 展柜隔壁,一組 “雞毛信” 的復制品引得眾人駐足 —— 信紙折成菱形,一角貼著三根雞毛,旁邊的說明寫著:“三根雞毛代表‘十萬火急’,當年兒童團員就是揣著這樣的信,在槍林彈雨中穿梭。”
“這讓我想起爺爺講過的故事。” 工商管理大類的袁子茗指著信紙上模糊的字跡,“他說那時候村里的年輕人白天種地,晚上就去挖地道,婦女們縫棉衣、做布鞋,連小孩都知道‘見了陌生人要繞著走’。” 她的話讓大家陷入沉思,直到走到 “華僑支援” 展區才重新開口:“展墻上的匯款單數據顯示,抗戰期間海外華僑捐款折合當時法幣達 13 億多元,還捐贈了 3000 多輛汽車、2000 多架飛機。” 國際貿易專業的閆心怡立刻聯想到專業課內容:“這些不僅是錢和物資,更是‘海外游子與祖國共進退’的證明。”
三、勝利的密碼:在共鳴中續寫 “青春答卷”
“請大家安靜參觀‘南京大屠殺’展區。” 隨著講解員的提醒,氣氛驟然肅穆。昏暗的展廳里,玻璃地面下是無數遇難者的姓名投影,頭頂的電子屏滾動播放著幸存者的證詞。統計學專業的梁靜茹捂住嘴,眼淚順著指縫滑落:“數據課上處理過很多表格,但沒有一組數據像這樣,讓人覺得難受。”
走出沉重的展區,“抗戰勝利” 展區的陽光格外明亮。1945 年 9 月 2 日日本簽署投降書的照片前,圍滿了參觀的老人。一位拄著拐杖的爺爺指著照片說:“那天我在村口敲鑼,全村人都在哭,是高興的哭啊!” 這句話讓實踐團成員們眼眶發熱,7 人自發在照片前站成一排,深深鞠了一躬。
離館前,大家在 “和平廣場” 的紀念碑前合影。背后 “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萬歲” 的金色大字,與遠處盧溝橋的石獅子遙遙相望。“今天最大的收獲,是懂了‘勝利’兩個字的重量。” 閆心怡看著照片里每個人凝重的表情說,“它不是歷史課本上的一句話,是 3500 萬同胞的犧牲換回來的。”
午后的陽光斜照在紀念館的臺階上,7 名青年的身影被拉得很長。當他們再次回望這座建筑時,仿佛聽見歷史深處傳來的吶喊 —— 那是 “一寸山河一寸血” 的悲壯,更是 “四萬萬人齊蹈厲” 的豪情。正如展館出口處的標語所言:“銘記歷史,不是為了延續仇恨,而是為了不讓歷史重演。” 此刻,北林大 “薪火新聲” 實踐團的成員們,正帶著這份沉甸甸的感悟,準備在青春的賽道上續寫屬于他們這代人的 “答卷”。
實踐報告推薦
- 悅動生活 科學健身
- 為進一步提升社區居民科學健身的意識和能力,傳播全面健康的生活理念,營造安全、和諧、互助的社區健身氛圍
- 2025-08-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