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南京師范大學泰州學院“語脈賡續,文綻新輝”暑期社會實踐團隊,懷揣著對鄉音鄉情的珍視,走進南通市通州區,以南通方言為筆,記錄“十四五”以來這片土地的變遷軌跡,聆聽普通百姓與時代同頻共振的故事。
2024年通州大橋正式通車,作為區域重要交通節點,其建設首次采用步履式頂推工藝,大幅提升航道通行能力,且“一河兩岸”景觀工程同步實施,勾勒“水韻南通”生態畫卷。周邊交通升級成果顯著:正場大橋翻新后夜色中流光閃爍;金沙灣大橋形似騰龍、氣勢恢宏;江海大道高架將通州與南通主城通行時間壓縮至20分鐘。此外,融入非遺文化的南通西站獨具特色,區域橋梁路網也在不斷加密。
通州通過一系列實打實的交通升級,既拉近了時空距離,便利了民眾出行與區域往來,也進一步拓寬了自身發展格局,實現了交通建設、生態美化與文化彰顯的協同推進。
隨著交通網絡日益完善,鄉村田野也迎來新變遷。圖隊成員徐婷探訪集中承包后的成片農田,見證了規模化、機械化經營催生的高效農業生產,實現“田有人種、老有所為、地盡其利”。土地流轉不僅充分釋放農業潛力,還為本地老年人提供了就近務工的機會。一位勞作后歸家的老人感慨:“過去種地靠天吃飯,現在在大棚里干活,風吹不著雨淋不著,還能掙零花錢,特別實在。”老人樸實的話語,既體現出土地新政帶來的民生暖意,也生動展現出鄉村振興戰略在基層的扎實推進,讓鄉村發展更有活力、民生更有保障。
當夜幕降臨,通州的煙火氣在萬家燈火中升騰。團隊成員徐婷在祖父家組織的“我家這五年”方言接龍分享會,成為連接代際、傳遞發展感悟的溫馨紐帶。
祖孫三代圍坐,南通鄉音在屋內流轉,如同歲月河流緩緩淌過。徐婷作為年輕一代,見證著交通變革帶來的生活便捷,興奮地用鄉音感慨:“高架通了,去市區就像串門一樣快,再也不用擠公交晃悠一小時!” 話語里,是年輕人對城市發展帶來生活質躍的雀躍。中年阿姨則以細膩視角,細數橋梁新貌,正場大橋的夜景迷人、金沙灣大橋的氣勢如虹,在她的講述中,成為城市顏值與實力提升的注腳。而老人最念的,是觸手可及的踏實生活:“超市菜場就在門口,打工就在村頭,平房變樓房,日子越過越舒心!” 三代人不同視角的鄉音分享,拼湊出的是真實且溫暖的民生圖景,有交通便捷的欣喜、城市顏值的贊嘆,更有生活改善的滿足 。
這場方言接龍,不僅是家庭內部的發展交流,更是通州發展在微觀層面的生動呈現。從家庭小變化,折射出城市大發展,每一句鄉音,都是時代浪潮中普通人的心聲,匯聚成通州“十四五”發展的鮮活注腳。從四通八達的橋路網絡,到生機勃勃的現代農業;從流光溢彩的城市夜景,到其樂融融的家庭對話,南京師范大學泰州學院“語脈賡續,文綻新輝”暑期社會實踐團隊的通州之行,不僅是一次對家鄉發展的觀察記錄,更是一場與故土對話的深情回歸。
未來,南京師范大學泰州學院“語脈賡續,文綻新輝”暑期社會實踐團隊將繼續以方言為媒介,深入更多角落,傾聽更多普通人的故事。把發展宏圖細化為一條路的延伸、一座橋的崛起、一片田的豐收、一家人的歡笑,讓時代前進的腳步聲,通過方言敘事,聲聲入耳、句句入心。因為在方言里,藏著最真實的發展溫度,藏著百姓與城市、與時代共成長的深情密碼。
(通訊員 周陽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