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南京師范大學泰州學院“語脈賡續,文綻新輝”暑期社會實踐團隊走進徐州碧西社區,開展“方言傳情,共話時代”——方言進社區實踐活動。此次活動吸引了眾多社區老人與老黨員參與,團隊成員用地道的方言演繹紅色記憶故事、講述地方“十四五”成就發展、開展曲藝韻詞接力等,讓鄉音在互動中傳遞溫情與力量。
“百里不同風,千里不同俗。”方言所承載的不僅是日常交流的實用功能,更是一方水土孕育的文化根脈與情感記憶。活動伊始,團隊成員李澤宇便介紹了此次實踐的初衷:計劃走訪江蘇13個地市,通過方言這一獨特載體,解鎖深埋其中的紅色記憶,講述城鄉發展的新變化,為傳統曲藝注入青春新聲。“可眼下,徐州話里那些帶著勁兒的發音、鮮活的俚語,在年輕人嘴里越來越少了。對老輩人來說,這是歲月刻下的印記,藏著奮斗記憶與鄉土情。”此次社會實踐,正是為了讓方言真正成為連接代際的情感橋梁,讓老輩人手中這份鮮活的“活文化”,能跨越時光傳給青年一代。

圖為團隊成員分享實踐感悟。姜博雅 供圖
方言既是日常交流的工具,更是喚醒歷史記憶的鑰匙。在“崢嶸歲月·鄉音憶歷史”環節,團隊特別聚焦淮海戰役——這場以徐州為中心的關鍵戰役,深刻見證了“軍民魚水情”的深刻內涵。團隊成員姜博雅走進淮海戰役紀念館,用徐州方言為走訪研究影像配音,探訪視頻中鄉音喚醒了“小車推出來的勝利”的紅色記憶。“方言講歷史,才有股子親勁兒,聽得進、記得牢。”臺下一位老人深有感慨地說,正是這親切的鄉音,讓紅色故事更具直抵人心的穿透力。
從歷史深處緩緩走來,方言同樣能清晰勾勒出當下城鄉發展的鮮活軌跡。談及“十四五”期間的發展成就,團隊成員結合徐州本地的具體案例,生動展現城市變遷:三環南路快速路的建成大幅縮短了市民通行時間,潘安湖濕地公園讓昔日的采煤塌陷地蛻變為生態綠洲,市中心醫院新門診樓優化群眾就醫體驗。在團隊成員湯晶晶的指引下,老人們用熟悉的方言為這些變化配音點贊:“以前堵車堵得愁煞人,現在路修得順得很”“荒灘變成了公園,咱遛彎兒可有好去處了”。親切的方言讓宏觀的發展成就落地生根,化作了老百姓看得見、摸得著的真實幸福。

圖為團隊成員談徐州“十四五”成就。李澤宇 供圖
除了在日常敘事中傳遞時代溫度,徐州方言的獨特韻味更在本土曲藝的字里行間鮮活流淌。“徐州梆子一響,方言韻味就出來了。”在“方言曲藝·韻詞授新聲”環節,團隊成員李澤宇細致介紹了這一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特色:它巧妙融合魯豫梆子的藝術風格,戲詞里滿是“晌午頭”“夜兒個”“弄啥”等充滿生活氣息的方言詞匯。活動現場,一位熱愛曲藝的老人興致高漲,即興演唱了《穆桂英掛帥》的經典選段,梆子唱腔中裹挾的徐州話剛勁中帶著溫婉,剛柔相濟的韻味贏得滿堂喝彩,讓曲藝中蘊含的方言活力直抵人心。

圖為社區老人即興演唱徐州梆子經典片段。湯晶晶 供圖
曲藝的余韻尚未散盡,團隊成員與老人們的互動交流便讓現場熱度再升。互動環節里,團隊成員們帶著謙遜的態度,向老人們誠懇請教紅色教育的生動方法、方言傳承的實用妙招;老人們則結合自身經歷,熱情分享心得:“多講咱本地的英雄故事,孩子們聽著親、記得牢”“教娃唱梆子戲,跟著調子唱著唱著,方言就自然而然會說了”。這一來一往的真摯互動,讓實踐總結會不再只是單向的成果匯報,更化作了代際之間溫暖的“方言接力”。活動尾聲,在場眾人共同用激昂的徐州話齊誦抗戰紀念口號,“正義必勝!和平必勝!人民必勝!”鄉音鏗鏘有力,字字飽含深情,盡顯傳承文化的赤誠之心。
此次實踐,以徐州方言為匙,打開了三重門:一扇通向淮海戰役的烽火歲月,讓“小車推出來的勝利”在鄉音中重煥熱血;一扇望向“十四五”的民生畫卷,讓快速路、濕地公園的變遷在俚語中落地生根;一扇連著徐州梆子的戲臺,讓“晌午頭”“夜兒個”的韻味在唱腔中鮮活流轉。
鄉音從不是封存在檔案里的冰冷文字,而是在你一言我一語的日常交流中真正活起來的文化脈搏。未來,南京師范大學泰州學院“語脈賡續,文綻新輝”暑期社會實踐團隊將帶著這份接續傳承的文化使命,繼續深耕城市街巷與鄉村角落,用心傾聽每一段鄉音里的故事,用力守護每一份方言中的情懷,讓鄉音里流淌的赤子深情、浸潤的生活煙火氣,在一代代人的講述與傳承中,永遠保持著溫熱的溫度與鮮活的生命力。

圖為團隊成員合照。李澤宇 供圖
(通訊員 楊麗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