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個月亮照見過的成長——我的醫學實習進行時
晨光漫過內科病房斑駁墻面的時刻,消毒水特有的金屬氣息裹著生命律動混入鼻腔。這是我在醫院度過的第八個清晨,白大褂口袋里揣著磨舊了邊的《實用內科學》,胸牌上“見習醫師”四個字已有些褪色,卻依然沉甸甸壓在心頭。八個月的臨床浸潤,像把鈍刀反復淬煉,將課本上的鉛字熔成血脈里的本能反應,也讓我對“醫生”二字有了血肉豐滿的認知。
一、初識人間疾苦:理論高塔轟然崩塌后的重建
記得第一天站在呼吸科病房門口,教科書里規整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診療流程圖”瞬間支離破碎。那位因肺心病住院的老礦工,青紫的口唇下藏著五十年井下作業的塵肺史,腫脹的雙下肢按之凹陷,頸靜脈怒張如蜿蜒的蚯蚓。帶教趙主任用手指叩擊患者胸骨柄:“聽到沒有?劍突下的收縮期雜音,這是右心衰竭的典型體征。”我這才驚覺,原來真實的病癥從不按教材章節順序登場,而是裹挾著歲月風霜撲面而來。
急診室的夜班徹底撕碎了我的學生思維。那個暴雨夜送來的年輕車禍傷者,CT顯示脾破裂伴失血性休克,血壓計的水銀柱以肉眼可見速度下跌。我在老師監督下第一次建立中心靜脈通路,顫抖的手背抵著患者冰冷的皮膚,監護儀上室顫波紋瘋狂跳動。當血漿袋快速滴注進身體,看著血壓數值緩慢回升,我才真正理解“時間就是生命”不是口號,而是懸在生死天平上的砝碼。
兒科病房教會我用童真的眼睛看世界。給三歲白血病患兒做骨髓穿刺時,孩子撕心裂肺的哭聲揪得人心發顫。家長紅著眼眶求我們“輕點扎”,可穿刺針必須穿透髂前上棘的皮質骨。那一刻突然明白,醫生既要有精準的技術,更要有共情的勇氣。后來每次查房,我都蹲下身和孩子平視,讓他們摸摸我的聽診器,冰涼的金屬片反而成了安撫的玩具。
二、淬煉臨床技藝:在失誤與修正中雕刻醫者羽翼
手術室的無影燈是最嚴苛的老師。初次作為二助參與腹腔鏡膽囊切除,主刀醫生突然將超聲刀遞到我手中:“持穩,別碰到周圍血管。”汗珠順著防護面罩滑落,視野里只有器械尖端微小的震顫。術后復盤會上,教授指著錄像批評:“你的分離動作太粗暴,這樣容易損傷膽管。”那晚我在模擬訓練室反復練習組織分離,直到月光爬上操作臺,才懂得外科手上的每一個細微動作,都承載著患者的信任重量。
內科四大穿刺曾是難以逾越的關卡。第一次給胸腔積液患者抽液時,局麻針剛觸及壁層胸膜,患者突然劇烈咳嗽,針筒里涌出的血性液體染紅了治療巾。帶教老師迅速捂住穿刺點,冷靜指揮加壓包扎。事后他翻開《診斷學》泛黃的書頁:“記住,胸膜反應比書本描述得更兇險,預判永遠比處理更重要。”如今我能熟練完成腰椎穿刺,但每次操作前仍會默念:安全區域在哪里?并發癥怎么防?
病歷書寫從工整的仿宋體進化為帶著思考痕跡的文字。最初只會機械抄錄陽性體征,現在學會在現病史里追問誘因,在體格檢查中捕捉反常細節。那個反復腹痛的女性患者,我在查體時注意到她指甲床蒼白,順藤摸瓜查出缺鐵性貧血,最終確診結腸癌。主治醫師在我的病歷首頁批注:“好的病史采集勝過昂貴檢查。”這句話被我鄭重抄在筆記本扉頁。
三、觸摸生命溫度:在病痛縫隙播種希望之光
腫瘤科的走廊總飄著淡淡的中藥味。陪護晚期胃癌大叔的最后一周,他整夜咳喘無法平臥,卻堅持每天早晨讓女兒幫他梳頭刮胡。有一天他拉住我的手:“小大夫,給我開點止疼藥就行,別浪費錢治了。”轉身卻看見他用顫抖的手給護工大姐織圍巾。生命的韌性在這些細微處閃光,教會我有時治愈是幸運,常常幫助是本分,總是安慰才是醫者的底色。
精神科病房顛覆了我對疾病的認知。雙相情感障礙的女孩時而滔滔不絕背誦詩歌,時而蜷縮在墻角喃喃自語。我跟著主任學習“非評判性傾聽”,看她在繪畫治療中用紫色涂抹整個世界。當她某天突然說“我覺得你好懂我”時,窗外梧桐樹的影子正在地板上搖晃,那一刻真切感受到,心靈創傷的縫合比肉體修復更需要耐心。
產房里新生嬰兒的啼哭是最動人的生命樂章。協助接生的那刻,溫熱的羊水濺在臉上,托舉著濕漉漉的小生命放在母親胸前。產婦疲憊的臉上綻開笑容,丈夫激動地握著我的手連聲感謝。這一刻突然懂得,醫生不僅是疾病的對抗者,更是生命誕生的見證人。
四、直面職業困惑:在理想與現實的夾縫中尋找支點
藥房窗口前的糾結至今難忘。那位農民工模樣的父親,攥著醫生開的進口降壓藥處方猶豫不決。我知道國產仿制藥療效相當,價格不到三分之一,可藥品目錄規定必須使用原研藥。看著他數著皺巴巴的鈔票,我第一次體會到醫療決策背后的經濟考量。后來偷偷查了文獻,確認替代方案可行,鼓起勇氣找上級醫師商量,最終換成了性價比更高的藥物。這件事讓我明白,醫學不僅要講科學,還要講良心。
醫患溝通的藝術遠比想象復雜。有個家屬因為治療效果不理想,沖著值班醫生大喊大叫。我正要上前理論,帶教老師輕輕攔住我:“讓他發泄完,情緒宣泄也是治療的一部分。”待對方平靜下來,我們詳細解釋了病情發展和后續方案。走出診室時,老師說:“患者需要的不只是解釋,是被重視的感覺。”這句話成為我處理糾紛時的準則。
學術誠信的警鐘時時敲響。整理科研數據時,發現某組實驗結果異常漂亮,幾乎完美契合假設。導師卻要求復查原始記錄,果然發現樣本編號混淆。他嚴肅地說:“造假的數據救不了病人,只會毀掉整個學科。”這句話刻在我心底,提醒我醫學研究容不得半點僥幸。
五、回望來路星光:收拾行囊再赴征程
整理儲物柜時,翻出第一周寫的檢討書,稚嫩的字跡還在抱怨工作強度太大。如今再看,那些熬夜寫的病程記錄、修改七遍的首程醫囑、被汗水浸透的手術衣,都成了最珍貴的成長印記。窗臺上擺著患者送的手工賀卡,歪扭的字跡寫著“謝謝小姐姐”,旁邊放著出院時收到的喜糖,甜蜜的氣息彌漫著離別的味道。
最后一次參加科室早交班,聽著熟悉的病情匯報聲,忽然意識到這些日常瑣碎即將成為回憶。走廊里遇見剛入院時的首位患者,他認出我的胸牌笑道:“都熬出頭了吧?”轉身看見帶教老師鬢角新增的白發,眼眶不禁發熱。原來所謂成長,不過是漸漸活成自己曾經仰望的模樣。
站在醫院門口回望,門診大廳依舊人潮涌動,救護車鳴笛聲穿透暮色。白大褂口袋里揣著患者塞的橘子,手里提著裝滿資料的行李箱,心中漲滿復雜的情愫。這不是終點,而是新的起點——帶著臨床錘煉出的鋒芒,懷著對生命的敬畏,向著真正的醫者之路闊步前行。
夜空中的月亮又圓了幾遭,它見證過我初次穿刺失敗時的沮喪,照亮過守靈夜的長廊,也撫慰過搶救成功后的喜悅。醫學的路還很長,但我知道,只要心中有光,就能穿越每一個黑暗時刻。就像此刻,東方既白,新的一天正在到來。
實踐報告推薦
- 長安大學:以實踐守護橋梁纜索安全防線
- 8月18日至22日,長安大學“橋索安·護橋先鋒”暑期社會實踐隊在博士生導師夏曉華帶領下,聚焦“雙向多旋翼纜索微接觸型智能檢測機
- 2025-08-22
- 非遺傳承進校園
- 為積極響應國家關于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及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的號召
- 2025-08-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