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生實踐隊探尋博物館南水北調文化傳承
鄭州7月12日電(通訊員 良天梁 彭恒)7月10日至12日,河南工業大學豫見文明實踐隊,赴河南歷史博物館開展為期三天的文化調研活動。實踐隊成員彭恒、龔航鋒、梁天良、李征通過文物講解和專家訪談等形式,深入探索博物館在文化傳承中的重要作用,了解南水北調工程施工過程中的文物修復過程,為游客提供志愿講解服務,并形成詳實的調研報告。
圖為河南博物館參觀圖。張詩文 供圖
在歷史博物館的青銅器展廳內,當地講解員為參觀者講解南水北調工程河南段的文物保護成果,當講解到青銅器時,提到了古人對天地的崇拜...她專業的解說吸引了不少游客駐足聆聽。副隊長則帶領隊員在博物館多個展區間穿梭,進行系統的觀眾調研工作。
圖為講解員講述文物保護的成果。 張詩文 供圖
南水北調工程作為一項宏偉的世紀水利工程,不僅在水資源調配方面發揮著巨大作用,其建設過程中的文物保護工作也備受矚目,團隊成員來到博物館發現,南水北調工程文物保護階段已取得豐碩成果,為中華文明的傳承與研究提供了珍貴資料。
圖為南水北調工程階段文物保護涉及地區及成就。 張詩文 供圖
南水北調中線工程干渠總長 1432 公里,其中河南省境內段長達 731 公里。這片區域是中華文明的核心區域,文物遺跡星羅棋布。為確保工程順利推進且文物得到妥善保護,河南省積極協調,組織了全國 51 家考古發掘研究單位,對調水工程河南段沿線的 369 處文物點展開了為期 10 年的艱苦發掘工作。在此期間,考古人員克服重重困難,在 92 萬平方米的發掘面積上,成功搶救保護了 10 萬余件珍貴文物。從遠古時期的石器到明清時期的精美瓷器,這些文物跨越了數千年的歷史,種類繁多,每一件都承載著特定時代的文化印記。
在眾多考古發現中,新鄭唐戶遺址的裴李崗文化聚落遺址距今 8000 多年,為研究早期人類的生活形態和組織社會提供了重要線索;溫縣徐堡遺址的龍山文化城址,保存較好、規模較大,對探討史前城址聚落形態、文明起源等課題意義重大;滎陽關帝廟遺址的商代晚期聚落遺址布局完整,有助于深入了解商代晚期一般村邑的聚落結構與社會形態。此外,還有 6 個項目被列入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這些成果極大地豐富了人們對中原地區歷史文化的認知。
而在南水北調中線工程途經的邯鄲市,文物保護工作同樣成果斐然。邯鄲市境內工程總長度 80 公里,地跨多個縣區,文物部門在此發現遺址、墓群 11 處,其中包括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磁縣北朝墓群等重要遺跡。全國 7 家考古發掘研究單位參與其中,對北朝墓群中的多座大型墓葬進行發掘,出土了大量精美的陶俑、陶器以及銅鏡、錢幣等文物。在林村墓群的發掘中,首次揭示了一個完整墓區的墓葬排列規律,趙國墓地兆域溝的發現更是填補了考古空白。這些發現為研究邯鄲地區的歷史變遷和文化發展提供了實物資料。
除了地下文物的發掘,地面文物保護工作也在同步推進。武當山遇真宮作為世界文化遺產武當山古建筑群的重要部分,因南水北調中線工程實施原地墊高保護工程。該工程經多年論證獲批,自 2011 年啟動后,湖北省文物局大力投入,組織專家督辦工程進度與質量。目前,在完成文物解體、頂升、土石方墊高等環節后,文物本體復建工程已完成 60% 工作量,未來將再現遇真宮的原真風貌。
南水北調工程文物保護階段的成果,不僅是對歷史文化遺產的搶救與保護,更是一次大規模、系統性的歷史文化探索。這些珍貴的文物和遺址,如同打開了一部記載中華文明進程的天然 “地書”,隨著研究的深入,將為世人展現更加清晰、完整的華夏文明脈絡。相關部門表示,后續將進一步加強文物的整理、研究與展示工作,讓這些歷史瑰寶更好地呈現在公眾面前,發揮其文化傳承與教育的重要作用。
社會實踐團隊在參觀了解完河南博物館后,對文物修復及保護工作十分感興趣,隨后轉赴工作人員辦公室了解修復工作接受。“當年修復師用納米級黏合劑進行填補時,需要在顯微鏡下連續工作三個小時。” 在市博物館的盛唐展廳內,講解員正對著展柜里的文物侃侃而談,她的講解中不僅有歷史背景的梳理,更融入了諸多文物修復的專業細節,讓觀眾聽得入神。圍在她身邊的觀眾,有的頻頻點頭,有的拿出筆記本認真記錄,還有的舉起手機拍攝展品,想要留住這獨特的講解瞬間。陽光透過修復室的玻璃窗,灑在一排排擺放整齊的工具和待修復的文物上,空氣中彌漫著一種淡淡的消毒水和歷史沉淀的味道。“當看到修復師用特制工具一點點清除青銅器表面的銅銹,讓沉睡千年的紋飾重新煥發光彩時,我們團隊突然意識到,文物不只是冰冷的展品,它們背后藏著無數‘重生’的故事。” 正是這次近距離接觸,讓團隊更加堅定了保護文物,弘揚文化的決心團隊成員為了系統學習文物修復知識,利用業余時間報考了文物保護專業的在職課程。剛開始學習時,遇到了不少困難。《文物修復材料學》里那些復雜的化學方程式和材料特性,讓隊員頭疼不已。有一次,為了弄明白不同黏合劑的適用場景,查閱了幾十篇專業論文,才終于理清了其中的門道。從《文物修復材料學》到《青銅器保護技術》,成員像海綿吸水般汲取專業知識,周末還常泡在博物館的修復車間當志愿者。
圖為學習文物修復工作時的參觀圖。 彭恒 供圖
這段經歷讓團隊成員深刻理解到,文物修復不僅是技術活,更是對歷史負責的態度”如今,團隊成員正在籌備一系列 “文物修復故事” 專題講解,計劃邀請修復師共同參與。成員良天梁已經和幾位修復師溝通過,他們都很樂意配合。修復師李師傅說:“能有機會向觀眾展示我們的工作,讓更多人了解文物修復,我們非常開心。” 林悅還在整理修復師們的工作日記,打算從中挑選一些感人的故事,在專題講解中分享給觀眾,讓更多人了解那些 “藏在文物背后的手藝人”。
除了專題講解,團隊成員李征還了解到博物館正在以數字化讓文物活起來,在博物館的官方賬號上,我們可以電子游園,參觀文物。視頻里,用通俗的語言講解文物的小知識,展示修復工具的使用方法。有網友留言說:“看了視頻,知道文物修復這么不容易,才知道文化傳承的重要性!” 還有網友表示,因為這些視頻,特意計劃了去博物館參觀的行程。“文物修復是一項偉大的事業,它讓歷史得以延續,讓文明得以傳承。而團隊的工作,就是把這些傳承的故事講給更多人聽,讓更多人愛上文物,珍惜文物。”在未來的日子里,團隊成員龔航鋒希望能繼續深耕文物講解領域,不斷學習文物修復知識,用更生動、更專業的講解,讓文物在展廳里綻放出更加耀眼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