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南通環境教育館的環保理念啟蒙,到蘇州太湖濕地公園的生態減碳實地考察,再至西雙湖濕地公園的自然碳匯探索,南通大學零碳Π實踐團的足跡沿著蘇滬大地徐徐鋪展,在不同地域的生態場景中深入調研減碳機制的實踐路徑。8月17日,實踐團成員懷揣著對低碳知識的探索熱情,走進上海碳秘館開啟新的實踐征程。館內墻壁上圖文并茂的碳知識圖譜系統梳理著碳循環的科學原理,講解員結合日常生活場景娓娓道來的碳排放分析讓抽象的“碳足跡”變得清晰可感,而那些融合前沿科技的互動體驗設備更讓成員們眼前一亮——從模擬不同出行方式的碳排放對比裝置到可視化的家庭節能測算系統,每一處細節都在生動詮釋著碳元素與生活衣食住行的緊密關聯,讓實踐團成員在沉浸式體驗中系統學習低碳知識,逐步解碼低碳生活的實踐密碼。
展區層層遞進顯巧思多元場景共繪低碳圖景 實踐團成員順著展館動線深入探索,發現碳秘館以“認知-實踐-行動”為展示邏輯層層遞進。在“生活碳足跡”展區,詳實的數據圖表與實物模型直觀呈現著衣食住行的碳排放真相:一件純棉T恤從種植到成衣的碳消耗、不同烹飪方式的能耗差異、公共交通與私家車的碳排放量對比,讓抽象的碳排放變得可觸可感。轉過展區,“低碳生活實驗室”則構建出完整的綠色場景:從太陽能供電的智能家居演示,到廚余堆肥的循環系統,再到舊物改造的創意工坊,全方位展示著低碳生活的多元可能。展區末端的“城市減碳實踐墻”,系統羅列了上海在碳普惠平臺建設、新能源補貼等方面的政策舉措,以及碳監測技術的應用成果。參觀途中,實踐團成員不時遇到駐足探討的游客,有手持記錄本的外地環保研究者專注拍攝數據,也有家長帶著孩子在互動裝置前體驗,熱鬧的場景印證著低碳理念正走向大眾生活。
主題展臺了解垃圾分解所需時間。胥星卉 供圖
實地采訪聽心聲場館規劃繪新篇 在低碳出行體驗區,實踐團成員遇到了正帶著兩位孩子體驗騎行發電裝置的王女士。看到孩子們為讓模擬路燈亮起奮力蹬車的模樣,成員們上前詢問她對低碳出行的看法。“這種體驗太有意義了,”王女士擦了擦孩子額頭的汗珠笑著說,“平時開車接送孩子總覺得麻煩,今天在這里通過互動游戲讓他們明白,騎車不僅能鍛煉身體,還能減少碳排放,真是一舉兩得。回去后我打算每周固定幾天步行接送孩子,從小培養他們的環保意識。”
隨后,實踐團成員找到場館工作人員深入交流。當被問及場館未來的展區規劃時,工作人員指著一樓施工區域介紹:“目前我們正籌備全球變暖與海洋影響主題展區,計劃通過沉浸式投影還原冰川融化場景,搭配珊瑚白化標本與海洋碳匯模型,讓游客直觀感受氣候變化對海洋生態的威脅。”工作人員還提到,新展區將增設親子互動實驗臺,讓更多家庭在動手操作中理解海洋碳循環的重要意義。采訪中,成員們深切感受到低碳理念正通過場館傳播走進千家萬戶。
圖為實踐團成員采訪體驗低碳生活的游客。胥星卉 供圖
明暗之間見希望低碳實踐啟新程 當日落余暉透過展館玻璃窗,實踐團成員踏上返程的階梯,這一路的所見所聞在心中愈發清晰。還記得初入二樓展區時,樓梯口的幽暗燈光下,墻面屏幕滾動播放著碳排放過度導致的冰川消融、森林銳減等生態創傷,觸目驚心的畫面讓人深切感受到環境危機的緊迫性。而當結束參觀走出展館,另一側的樓梯口卻暖意融融——明亮的燈光下,動態數據墻實時展示著各地低碳政策落地后的減排成效:新能源汽車普及率攀升、光伏電站裝機容量增長、碳交易市場穩步運行……這明暗交替的場景,恰似人類應對氣候變化的歷程縮影。
此次上海碳秘館之行,不僅讓實踐團成員系統掌握了低碳知識,更在采訪交流中見證了低碳理念從展館走向生活的生動實踐。帶著滿滿的收獲與思考,零碳Π實踐團將繼續帶著這份綠色使命,把蘇滬大地上的減碳經驗傳遞給更多人。
圖為實踐團成員體驗了解上海市7+1溫室氣體監測站。胥星卉 供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