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協調好經濟增長、民生保障、節能減排"的重要指示精神,積極響應《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做好碳達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見》部署,8月19日,南通大學數學與統計學院零碳Π實踐團隊員前往蘇州市太湖濕地公園開展“三下鄉”社會實踐活動。
圖為濕地知識長廊。石樂供圖
濕地公園調查結果 濕地公園聯合清華蘇州環境創新研究院,打造8050平方米小微濕地示范區,采用“浮水-挺水-沉水”植物復合系統,結合基底改良劑、控藻抑藻菌劑等核心技術,構建低碳水循環體系。隊員通過查找相關資料了解到,示范區水質從Ⅲ類提升至Ⅱ類,透明度提高300%,懸浮顆粒物濃度下降75.4%,年固碳量達12.5噸,相當于種植680棵冷杉的年碳匯能力。在機械節能方面,公園淘汰高耗能設備,引入智能網聯系統,對施工機械實施“定人定機”管理,通過經濟時速控制、空轉監測等技術,實現燃油消耗降低18%,年度減排二氧化碳230噸。生態修復,重塑濕地碳匯功能作為“江蘇首屆10佳濕地生態修復案例”,太湖三山島環島濕地修復工程采用多層生態圍隔系統,恢復太湖沿岸帶濕地3000畝。項目通過淺層湖泊多穩態理論,逆轉草型向藻型湖泊的退化趨勢,使修復區總氮、總磷濃度分別下降49.86%和11.11%,水生植物增至12種,野生鳥類達191種。其中在隊員參觀調查的過程中,梅花鹿,國家一級保護動物青頭潛鴨現身,印證了生物多樣性顯著提升。
圖為梅花鹿現身。石樂供圖
全民參與,打造零碳生活場景公園創新“環保+”模式,將節能減排融入日常運營:辦公區:全面推行無紙化辦公,使用節能燈泡,年節約用電1.2萬千瓦時;游客服務:設置智能垃圾分類回收站,實現可回收物資源化利用率達95%;科普教育:開展“世界環境日”“零碳夏令營”等活動,年吸引超5萬名游客參與生態實踐,發放節能手冊2萬余份。政策引領,擘畫綠色發展藍圖蘇州市生態環境局發布《太湖生態島條例》,將濕地固碳納入碳達峰碳中和戰略,試點“碳普惠制”,建立濕地碳匯指標測算體系。
圖為隨機采訪路人對于濕地保護的看法。石樂供圖
采訪結論 蘇州太湖度假區管委會主任方芳表示:“我們將以‘4+N’產業集群為抓手,發展節能環保、智能制造等綠色產業,力爭2030年實現區域碳排放強度下降40%。”成果斐然,獲國際國內雙認可。經調查,2024年,太湖濕地水質優Ⅲ比例達96.6%,總磷、總氮入湖通量同比下降2.9%和25.5%。公園先后獲評“國家級兩山實踐創新基地”“國際濕地城市創建示范點”,其“基于自然的解決方案(NbS)”技術獲聯合國環境署推廣。
實踐證明,生態保護與經濟發展可以同頻共振。濕地文創產品年銷售額突破1500萬元,生態旅游帶動周邊12個村莊增收,碳匯交易讓企業主動認購修復份額。這些創新模式印證了"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深刻內涵。當看到農民畫家將濕地元素融入蘇繡,當聽到孩子們在自然課堂興奮地辨認植物,我們更加堅信:保護濕地,就是在守護人類未來的生存空間。
當太湖濕地被聯合國環境署列為"城市濕地修復典范",當"生態綠肺"成為蘇州最動人的城市名片,我們終于可以自豪地說:這片土地上的每一寸生機,都鐫刻著青春的印記。未來的路還很長,但只要心中有綠,腳下有根,我們就能讓更多湖泊重現碧波,讓更多城市擁有會呼吸的"綠肺"。正如無錫市政府工作報告所言:"太湖治理的每一步,都是生態文明建設的生動注腳。"而大學生群體,正是這注腳中最富朝氣的書寫者。

圖為實踐團成員采訪年輕人日常生活中零碳排放的具體做法。石樂供圖
蘇州太湖濕地公園以零碳實踐為筆,以生態創新為墨,正在書寫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新篇章。正如蘇州市委書記丁立新在實踐結業儀式上所言:“青年是生態文明建設的生力軍,太湖的碧波需要一代代人接力守護。”零碳Π實踐團正以實際行動詮釋著新時代青年的責任擔當,在綠色發展的賽道上奮力奔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