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7日,廣東藝術職業學院“羅畔青禾護苗”實踐團的成員們深入佛山市南海區獅山鎮羅湖社區就基層“暑期托管”服務痛點問題,開展為期一周的“百千萬工程”社會實踐活動。

(圖1:實踐團與社區學生大合照)
團隊以“課程優化+服務賦能”為核心,通過問卷調研、課堂觀察、家長訪談、志愿者行動等方式,剖析社區暑期班教學實施現狀,提出切實可行的改進建議,為今后持續開展類似活動提供經驗借鑒;顒踊菁皩W生30名(年齡分布在7-15歲),家庭30余戶,形成調研報告1份、優化方案1套,相關成果獲社區高度認可。

(圖2:學生在課堂認真上課)
清晨的陽光透過百年古榕的枝葉,灑在羅湖社區暑期教室的長廊上。志愿者在桌旁輔導小學生,笑聲在教室中飛揚。這一幕,正是南海區暑期托管服務試點的縮影。作為獅山鎮首批試點社區,羅湖社區整合了高校的教育資源與社區的場地資源,形成了“1+1>2”的教學模式,為孩子提供更為優質的暑期托管服務,也為雙職工家庭帶去更多溫暖。然而,課程同質化、師資外流等問題層出不窮。為此,羅畔青禾護苗實踐團帶來了多元化的課堂和專業的教學模式。

(圖3:志愿者在桌旁輔導小學生)
課程設計是本次調研的重中之重。團隊基于南海區“基礎托管+素質教育”教育現狀,創新推出三類課程:文化藝術課(繪畫、唱歌、舞蹈)、實踐探究課(刷牙小知識、垃圾分類督導員體驗)、素質拓展課(書法教學、武術培訓、安全教育)。在暑期班的繪畫課程中,志愿者采用“主題創作+自由發揮”的教學模式,先確定一個主題,如“我的家鄉”,引導孩子們觀察生活、發揮想象進行創作,然后讓孩子自由創作自己喜歡的作品。這種教學模式激發了孩子們的創作熱情,使孩子們開拓創新,發散思維。一位孩子的家長表示,孩子以前對繪畫不感興趣,參加暑期班后,每天都主動畫畫,繪畫水平也有了很大提高。通過這個案例可以看出,多樣化的教學方法能夠有效提升教學效果,激發孩子的學習興趣。

(圖4:學生在上繪畫課程)
針對師資短板問題,團隊構建“三維支持網”:聯合廣東藝術職業學院各專業優秀學生,涵蓋音樂、美術、舞蹈等多個領域,提供藝術課程支持;邀請退休軍人開設“紅色故事會”;律師媽媽開設“兒童普法劇場”的“專業賦能+本土智慧”模式,使服務滿意度高達92%。

(圖5:音樂課上音樂生帶領學生唱歌)
7天很短,短到來不及教會所有知識;7天很長,長到足以讓青年讀懂中國鄉村最真實的脈搏。這份帶著泥土氣息的實踐報告,終將化作星火,照亮更多社區暑托班的提質之路。
(指導老師:江麗都、聶曼、楊玉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