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賦能鄉村振興:美術生隊暑期社會實踐報告》
一、實踐背景
1. 政策導向:2023年中央一號文件強調"鄉村振興既要塑形也要鑄魂"
2. 現實需求:調研發現徐家村存在人居環境待改善、傳統文化斷層等問題
3. 團隊優勢:12名成員涵蓋油畫、設計、藝術教育等專業,配備2名指導教師
二、實踐內容
(一)"鄉村美術館"墻體彩繪計劃
- 主題設計:結合當地茶文化、竹編非遺元素
- 成果:完成300㎡墻繪,改造廢棄糧倉為露天美術館
- 創新點:采用村民投票選定圖案,邀請兒童共同參與創作
(二)非遺傳承人工作坊
1. 組織竹編技藝培訓3場,學員平均年齡65歲
2. 設計符合現代審美的文創樣品8件(如竹編臺燈、茶具套裝)
(三)"藝術啟蒙"支教活動
- 開設課程:自然物拼貼畫、民俗故事繪本創作
- 典型案例:自閉癥兒童小芳通過繪畫治療首次主動與人交流
三、實踐成果
1. 量化成果**
- 制作鄉村振興主題短視頻3條,全網播放量50w+
- 促成校地合作協議1份,建立長期實踐基地
2. 社會效益
- 帶動村集體增收:文創產品預售額達3.2萬元
- 獲融溧陽等媒體報道4次
四、問題與反思
1. 現存挑戰
- 藝術成果可持續性不足(如墻繪后期維護困難)
- 村民參與度呈現"兩頭熱中間冷"(老年人與兒童積極,青壯年參與少)
2. 改進建議
- 建立"村民藝術委員會"自治機制
- 開發"線上+線下"結合的美育課程
五、結語
"用藝術喚醒鄉土"不僅是美學實踐,更是對人文關懷的踐行。實踐團將繼續探索藝術服務社會的多元可能,讓美育成為鄉村振興的"柔軟力量"。
實踐報告推薦
- 觀察社區更新,重繪城市風貌
- 四川農業大學風景園林“院壩青回”社會實踐團隊,對重慶主城區典型社區進行蹲點調研。調研發現:已改造社區平均滿意度達九成,但
- 2025-08-15
- 關愛孤寡老人,溫暖傳遞人心
- 由于東北地區經濟越來越不景氣,家鄉的年輕人大部分選擇外出謀取生路,導致很多老人留守家中,社區組織看望孤寡老人
- 2025-08-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