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追尋紅色足跡,感悟初心使命,7月8日至11日,成都大學易班工作站“踏涼山熱土尋根,擎時代火炬擔當”實踐團深入四川省涼山彝族自治州西昌市革命老區,開展了一場沉浸式暑期紅色教育實踐活動。此行深化了實踐團成員對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理解,堅定了將個人理想融入國家發展的信念,立志傳承紅色基因,為實現民族復興偉業貢獻青春力量。
踏尋歷史榮光,感悟信仰之源 實踐團首站走進涼山彝族奴隸社會博物館,透過珍貴的文物史料,系統學習涼山彝族社會形態實現“一步跨千年”的偉大變革。館內收藏的3400余件彝族文物,見證了從奴隸制到社會主義社會的跨越。在彝海結盟紀念館,劉伯承元帥與小葉丹歃血為盟的歷史場景令同學們肅然起敬。“這不僅是紅軍長征生死攸關的轉折點,更是中國共產黨民族平等團結政策的光輝典范,”講解員深情講述,“‘彝海情深’的精神跨越時空,歷久彌新。”隨后,團隊探訪禮州會議舊址,置身于當年紅軍制定戰略方針的簡陋環境中,斑駁的作戰地圖和簡樸的陳設無聲訴說著革命先輩在危急關頭的智慧與堅定,讓同學們近距離觸摸到信仰的力量源泉。
圖為實踐團成員一同觀看紅軍長征紀錄片。
觸摸時代脈動,見證信仰偉力 走進涼山脫貧攻堅紀念館,實踐團成員們被深深震撼。一幅幅今昔對比的圖片、一件件沾滿泥土的實物、一組組翻天覆地的數據,全景式再現了在中國共產黨的堅強領導下,涼山人民決戰深度貧困、實現千年夢想的人間奇跡。“從1956年民主改革徹底廢除奴隸制到脫貧攻堅的全面勝利,涼山的滄桑巨變就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優越性最生動、最有力的證明。”實踐團成員感慨萬分。這份寫在涼山大地的“時代答卷”,讓青年學子真切感受到信仰所催生的磅礴偉力,更激發了投身民族復興偉業的使命擔當。
圖為實踐團成員于涼山州脫貧攻堅展覽館合影。
傳承文化薪火,熔鑄信仰根基 在95后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曲木史伍老師的西昌漆器工坊,千年“傳男不傳女”的禁忌已被打破。在這里女性匠人們執筆描繪黑、紅、黃交織的彝族宇宙——三色象征崇火尚黑的族群信仰,亦是火把節的核心視覺符號。當古老紋樣躍上首飾與茶具,“彝三彩”在當代煥發新生。在曲木老師的悉心指導下,實踐團成員們嘗試繪制傳統紋樣,沉浸于黑、紅、黃三色交織的神秘藝術世界。一刀一刻的專注,一筆一畫的虔誠,不僅讓成員們領略了彝族工匠精益求精的堅守精神,更感受到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所蘊含的深厚底蘊與生生不息的活力。這份對文化根脈的守護與傳承,為堅定文化自信、筑牢信仰根基提供了豐厚滋養。
圖為實踐團成員采訪曲木史伍老師留影。
青春印記:在歷史與時代的交匯處淬煉信仰 此次涼山之行,是成大學子將青春足跡深深印刻在紅色熱土上的生動實踐。他們在“歷史榮光”中探尋初心密碼,在“時代脈動”中感悟信仰偉力,在“文化薪火”中汲取精神滋養。涼山厚重的革命歷史與蓬勃的發展現實,如同一堂沉浸式的“大思政課”,讓同學們深刻理解了中國共產黨為什么“能”、馬克思主義為什么“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為什么“好”。實踐團成員們紛紛表示,將自覺賡續紅色血脈,把實踐感悟轉化為矢志不渝的信仰和腳踏實地的行動,努力成長為有理想、敢擔當、能吃苦、肯奮斗的新時代好青年,讓青春在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火熱實踐中綻放絢麗之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