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時代傳承紅色基因、弘揚傳統文化的時代號召下,山東農業大學的學子們踏上了一段意義非凡的旅程。“紅韻密州尋跡團”成員們以“探尋紅色記憶,傳承文化根脈”為主題開展三下鄉社會實踐活動。團隊于2025年8月5日至7日赴高密市深入紅色遺址與文化場館,在歷史與傳統的浸潤中接受精神洗禮,更在實踐中直面文化傳承難題,探索青年擔當之路。
活動首站,團隊探訪山東省紅色研學基地紅高粱抗戰紀念館。伏擊戰復原戰場前,講解員生動還原的孫家口戰役場景震撼人心;紅高粱碑林里,先烈們“寧為玉碎,不為瓦全”的抗戰詩詞字字泣血。鐵飛美術館中,軍民同心御敵的畫作與紅高粱文化的堅韌精神交相輝映;紅高粱婚俗館和非遺民俗館里,戰爭歲月中百姓對生活的熱愛與堅守令人動容。然而團隊發現,這些承載著革命精神的紅色故事,大多局限于場館內傳播,年輕群體知曉度較低。為此,團隊成員們迅速行動,拍攝“遺址講黨史”系列短視頻,用青年化語言解讀抗戰故事;撰寫研學日志整理先烈事跡,通過校園公眾號推送,讓紅色故事突破空間限制,走進更多人視野。
隨后,團隊于8月6日走進高密市文化館和博物館。在高密市博物館喬主任的細致講解下,茂腔的婉轉唱腔、剪紙的精妙構思、泥塑“叫虎”的生動造型、撲灰年畫的獨特技法逐一呈現。這些非遺技藝中,其實暗藏著與紅色精神相通的文化密碼——茂腔的家國敘事、剪紙中的軍民情誼,都是紅色文化與非遺的天然結合點。但團隊也注意到,非遺與紅色文化的聯動傳播存在斷層。為此,團隊成員們嘗試搭建融合橋梁:整理“非遺里的革命故事”,將抗戰元素融入非遺技藝介紹;協助設計“紅色非遺”文創草圖,讓泥塑“叫虎”承載抗戰符號,讓傳統技藝成為紅色精神的新載體。
此次實踐使團隊成員們深刻認識到,紅色精神是民族風骨,非遺文化是生活溫度,二者的融合正是文化傳承的生命力所在。從破解紅色故事傳播局限到搭建非遺與紅色文化的聯動橋梁,他們用青年智慧為文化傳承注入活力。作為新時代青年,他們將持續當好紅色故事的宣講員、非遺技藝的傳播者,讓高密大地上的紅色基因與文化根脈在創新傳播中代代相傳,讓不屈的革命精神與鮮活的傳統技藝在新時代綻放更耀眼的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