遼寧,是一個擁有深厚紅色基因的省份,在新民主主義革命、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之中,淬煉出了抗日戰爭起始地、解放戰爭轉折地、新中國國歌素材地、抗美援朝出征地、共和國工業奠基地、雷鋒精神發祥地六大紅色標識,逐漸形成了獨具遼寧特色的“六地”紅色文化。為了深入學習貫徹遼寧“六地”紅色文化中蘊含的堅定的理想信念和不懈的奮斗精神,進一步激發青年學子的愛國熱情與使命擔當,2025年7月3日至7月7日,大連外國語大學英語學院“紅色六地·薪火傳承”社會實踐團立足尋跡“六地”歷史、賡續紅色基因、弘揚實踐精神、深化愛國情懷,前往遼寧大連、丹東、沈陽、撫順等地的愛國主義教育基地開展實踐調研,以實現在紅色文化的熏陶中堅定理想信念,勇擔時代重任。
回首往昔,在銘記歷史中總結經驗 “旅順日俄監獄是大連這座美麗海濱城市的一道傷疤,是日本在華殖民統治的鐵證。”如果說旅順博物館為人們展示的是大連市作為遼東半島重要海港城市的文化脈絡,旅順艦艇博物館讓人們看到了祖國國防事業的欣欣向榮,那么旅順日俄監獄舊址博物館則讓每一位游客再次銘記那段被外地欺侮的屈辱歷史。
圖為團隊成員觀看旅順日俄監獄舊址博物館簡介。王漫路 供圖
7月3日,英語學院“紅色六地·薪火傳承”社會實踐團的成員們懷著沉重且崇敬的心情走進館內。一件件珍貴文物、一張張歷史照片陳列在同學們的眼前,不論是陰暗逼仄的牢房還是令人毛骨悚然的刑訊室,博物館內的各種場景都深深震撼著大家的心靈,那段苦難與抗爭交織的歲月讓團隊成員深刻感悟到只有國家強大才能捍衛民族尊嚴、牢筑和平基石。
勇擔重任,以青春熱血求邊疆和平 遼寧是抗美援朝的重要出征地,許多遼寧籍戰士參與其中,展現了遼寧人民的國際主義和愛國主義精神。這一時期的紅色文化體現在抗美援朝的歷史記憶和英雄人物的宣傳上。7月5日,為了重新回顧抗美援朝時期人民志愿軍艱苦卓絕的斗爭史,社會實踐團部分成員赴遼寧省丹東市抗美援朝紀念館開展實踐調研。
圖為團隊成員觀看抗美援朝紀念館多媒體投影復現戰略規劃圖。王叢瑋 供圖
從歷史記憶角度看抗美援朝的歷史,重點就在五大戰役的呈現上。館內浸透歷史印記的展品令每一位成員感受到了志愿軍戰士的鋼鐵意志,其中最具有特色的就是通過多媒體投影和聲光電技術復現戰略規劃圖與真實的戰爭場景,不僅生動展現了志愿軍戰士們沖鋒陷陣、奮勇殺敵的動態瞬間,更讓每一位實踐團成員感受到他們保家衛國的無畏與熱血。
工業筑基,為國家建設立汗馬功勞 沈陽是中國近現代工業文明的搖籃,從新中國第一枚金屬國徽、第一臺車床到第一架噴氣式飛機,沈陽的工業遺產不僅是城市記憶的坐標,更是國家工業化進程的活化石。7月6日,為了追溯中國工業從篳路維艱到崛起騰飛的壯闊史詩,英語學院“紅色六地·薪火傳承”社會實踐團走進中國工業博物館,探索中國工業從無到有、從弱到強的奮斗歷程。
圖為團隊成員參觀中國工業博物館。王叢瑋 供圖
實踐團成員們走入館內,仿佛穿越了時光隧道,來到了中國工業發展的各個關鍵節點。通史、鑄造、機床、汽車、鐵西5個常設展館就像五把鑰匙,為成員們打開通往中國工業文明深處的大門。廠房內記錄的繁忙與喧囂訴說著往昔的輝煌與奮斗,齒輪咬合聲、鐵水沸騰聲與工人操作機器設備的轟鳴如同一首首交織的樂章,共同奏響工業文明進步的凱歌。佇立在中國工業博物館的穹頂下,各位團隊成員真正理解了“獨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工業精神內涵。
精神不朽,尋英雄足跡筑思想豐碑 在遼寧撫順,一座城市與一種精神緊密相連。在這里,雷鋒用青春汗水書寫奮斗篇章。雷鋒精神代表了社會主義新風尚,是遼寧紅色文化的重要內涵。7月7日,實踐團成員前往遼寧撫順雷鋒紀念館,學習雷鋒同志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助人為樂、無私奉獻的人生觀和價值觀。
圖為團隊成員參觀遼寧撫順雷鋒紀念館。王叢瑋 供圖
館內收藏的珍貴照片、生活實物,展示雷鋒軍旅生涯的微型雕塑及影像資料,每一件展品的背后都訴說著動人故事,完整地留存著雷鋒成長奮斗的軌跡。時光飛逝,但雷鋒精神歷久彌新,不斷融入到每個中華兒女的精神血脈中,社會實踐團的每一位成員將銘記雷鋒同志“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無限的為人民服務中去”的誓言,用心感應時代的脈搏,真正做到將雷鋒精神內化于心、外化于行。
遼寧“六地”紅色文化以其獨特的歷史縱深和現實價值,為新時代大學生愛國主義教育提供了鮮活的素材。在東北全面振興戰略實施的背景下,大連外國語大學英語學院“紅色六地·薪火傳承”社會實踐團將通過學習新理論、尋找新視角、運用新形式、借鑒新方法等多維傳播模式,繼續深度發掘遼寧“六地”紅色文化資源的育人優勢,將紅色文化融入教育體系,通過紅色課程、紅色主題活動、紅色社會實踐等形式,培養具有愛國主義情懷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新時代人才。(通訊員 胡彥博 王叢瑋 高杉 何予 朱子玉 郭鄭延)